央视截屏
2022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在14日晚间落幕,接连十天的播出,对于诗词爱好者们来说,无疑是一场诗词的饕餮盛宴。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又把观众们带回到繁盛大唐,文雅大宋。节目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诗词,有关扬州的诗词更是一期不落。而两首扬州的诗词却在十期节目中,妥妥“夺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出现了十四次,稳居诗词出场率榜首。而在选手们的赋诗言志环节,郑板桥的《竹石》出现了5次,同样是最受选手青睐的诗词。
《春江花月夜》出场十四次
出场率最高的一首诗词
在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谓先声夺人。在第一期节目中,“飞花令”环节,就出现了六次。毕竟,那场飞花令的题目,是有“月”无“数字”,这太适合《春江花月夜》了,选手们几乎都在围绕这首诗词作答。
此后的节目中,共有5期节目,都有题目或者答题用到《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最终共“出场”了十四次,也是今年节目中,出场率最高的一首诗词。
从唐代到现代,这首扬州人写的诗词,为何能够保有如此永恒的诗词魅力?想象一下,1000多年前,张若虚徘徊在江边,看着明月升起,又看着明月西沉。大海的波涛,明月的清辉,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分离的痛苦,相逢的欢愉,万里海天奔眼底,千年往事入胸怀。感情潮水如江水激荡,人生感慨与天地同参。终于一首绝唱喷薄而出。
扬州著名诗词专家华干林解读说:这首诗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梁启超评价《春江花月夜》“像是虎跑泉泡的雨前龙井,望去连颜色也没有,但吃下去几点钟,还有余香在舌上。”
《春江花月夜》中有永恒世界与短促生命的对立,纯真爱情与惆怅离别的对立,无限与有限的对立。但张若虚的不同凡响之处,正在于他把这种对立化作了诗意的描写。因此,那原本对立着的一切,都在晶莹剔透的月光朗照下、月色笼罩里融合为物我合一。
张若虚曾怀着与初唐豪杰们同样的少年意气,投笔从戎,走上军旅生涯。然而,正像唐代许多边塞诗人一样,文人从军,虽也横刀跃马,沙场点兵,但他们人格精神的底色依然是文人。一旦远离边关烽火,来到花前月下,他们人性深处的那份温婉柔情便纤毫毕现。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明代被人发现其文学艺术价值之后,知名度极速提升,在文学界引起轰动,并被称为“孤篇横绝”。后来在音乐、绘画、书法方面,都有同题创作。
《春江花月夜》通篇情景交融,情理化合。辞藻绚丽华彩,情感婉转流畅。诗歌像一首穿山渡水的歌谣,又如一部惊魂裂魄的交响。它永远魅力十足,也永远无法复制。所以,它才“孤篇横绝”。所以,它才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竹石》最受选手青睐
选手不约而同选择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出现的频率之高,是节目组的设置。那么,每一位选手登场时,都会说一句诗表达自己的心境,这就完全是选手们的自由发挥。毕竟,在总决赛之前,每场能够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只有8位,可供他们选择的诗词实在太多了。可在今年,就有4位选手都不约而同选择了郑板桥的《竹石》,有位选手因为登场两次,所以说了两次。毫无疑问,这首《竹石》绝对是选手最青睐的诗词。
这首郑板桥的诗,为何能够博得如此多选手的喜欢呢?对此,华干林认为,这首《竹石》首先是语言干净简单:“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没有生僻的语言,也没有用上任何典故,如同那些“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或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的都是大白话,不懂诗词的人,也能明白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用如此通俗的语言,表达出如此高的立意,这也是诗词的一种高级表达。此外,这首词有着非常强烈的励志味道,通过对于竹子的描写,表达出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样的精神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变化的,励志的精神永远流传;再有,就是郑板桥本身的影响力很大,在清代的“扬州八怪”中,郑板桥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只要是能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都不会对他的诗感到陌生。因而,这首《竹石》如此受到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者 王鑫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