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注册_朱志勇:收藏扬州 痴心不悔

聊起扬州的盐文化,被故宫博物院孙先生赞许为“盐痴”的朱志勇有说不尽的故事、数不清的收藏。朱志勇是扬州青年收藏家,说他年轻,才40岁出头,与所收藏的物件年代相比,相差甚远。但是以他的藏品而论,精品之多、涉猎之广,又可算得上是一位老行家。

记者 宫鋆煜 摄影 司新利

“凡人”小传

朱志勇

餐饮从业者,痴迷收藏,藏品涉及盐文化、教育、老字号等诸多领域,曾在多个国家、省、市级展馆展出,所藏盐文化在全国有名,被称为“盐痴”“扬州代盐人”。

“凡人”自述

收藏无止境,我的收藏不仅仅是盐文化,收藏我喜欢的扬州题材,乐在其中,让我对扬州文化有了更深更多的认识,我更愿意成为一个扬州传统文化的收藏者和传承者。

1984年

痴于兴趣,包装纸发现大文章

谈起自己与收藏的缘分,朱志勇说,那要追述到自己5岁时。“当时我家附近有一座小寺庙,里面有不少老物件。我小时候经常跑去玩,直到有一天,因为城市改造,小寺庙被拆除了,当时我看到许多老东西被丢弃了,当时只是觉得蛮可惜的,就捡了回来。”

小学三四年级,朱志勇开始迷上了集邮,位于琼花观附近的集邮门市部,距离朱志勇家有半小时路程。每周一到两次的淘邮票之行,朱志勇风雨无阻。朱志勇笑着说,“也许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

当时在琼花观有一些出售老物件的地摊,朱志勇一来二去与摊主们相识了。初二那一年,母亲过生日,朱志勇到琼花观市场为母亲求了一座观音雕像。“地摊上成交后,都会用纸把老物件包起来,我回到家后打开包装纸,在上面发现了大文章。”朱志勇说,当时包装用的都是扬州知名商场的废旧包装纸,上面的内容都是扬州老字号的广告,这些老字号见证了扬州商业的发展和变迁,“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包装纸收藏起来呢?”

于是,朱志勇去琼花观除了淘邮票,又多了一个新的爱好——淘包装纸。然而,这一举动在当时却引起了许多收藏者的不理解和嘲笑。“这种包装纸商场里面一抓一大把,没有任何收藏的意义和价值,这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这些大商场不断改制,这些当时无人问津的广告海报越来越稀少,有的甚至成为一纸难求的孤品。“后来不断有收藏者找我要当年的海报,其中也有当时嘲笑过我的,不过只要我有多的,也会按市场价卖给他们。”

朱志勇收藏的扬州老照片

2014年

痴于文化,墙内开花墙外香

包装纸收藏上的独特眼光,让朱志勇在扬州收藏界小有名气。朱志勇真正被更多人关注,则是他收藏的盐文化,还登上了英国BBC纪录片《中国故事》。该纪录片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担任主持,BBC负责拍摄制作,全方位介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中国。

在拍摄纪录片的近三年时间里,迈克尔·伍德和他的团队总共来中国10多次,先后到过北京、无锡、西安、开封、曲阜、延安、扬州、哈尔滨等地,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

2014年2月,BBC摄制团队来到扬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拍摄工作。在拍摄过程中,迈克尔·伍德以一名旅行者的视角出发,拍摄了10多个关于扬州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关注点,如扬剧、扬州评话、马可·波罗纪念馆、史可法纪念馆、广陵古籍刻印社、双博馆、瓜洲古渡等,不仅讲述了扬州历史文化风貌,其中故事更有情感。

在纪录片第五集《末代帝国》中,朱志勇因其独特的盐文化藏品而接受采访。朱志勇在片中向迈克尔·伍德介绍了扬州盐业的相关藏品,迈克尔·伍德在观看了朱志勇的藏品后,不禁感叹:“盐业在扬州历史上举足轻重,扬州所有的东西都跟盐沾上了一点关系。”

在朱志勇家中,有100余件与盐文化有关的藏品,其中有各个时期盐业执照、卷宗以及印章等实物,藏品涵盖了清代、民国、解放初期等阶段,两淮盐业的兴衰变迁都能从中找到迹象。

朱志勇收藏的梁福盛漆器

节目播出后,朱志勇的“盐痴”之名也在收藏界传开。

提及为何以盐文化藏品为主攻方向,朱志勇说,自己刚开始收藏时也很杂,买了很多东西。当时自己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多藏品,自己是否有财力和精力将每一件都收藏保存好,贪大求全不如专攻一项。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扬州近现代历史绕不过去的盐文化。

“起初因喜爱收藏,后来发现极少有人关心盐业的文物。提及扬州近现代史,盐文化又是最重要的一环。”自那时起,朱志勇开始有心收藏盐文化藏品,大部分结余财力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收购藏品,从天南地北的人手中买回属于扬州盐文化的历史物件。

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出、在个园举办盐文化展,再到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朱志勇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护传承家乡的文化,弘扬传播传统历史文化。

朱志勇收藏的校徽

2021年

痴于钻研,希望以收藏传承文化

对于外界广为流传的“盐痴”称号,朱志勇表示这并不全面。“我不止是‘盐痴’,我的藏品有几大类,盐文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扬州教育、老字号和名人手札方面的收藏,这些藏品都能展现扬州的历史文化变迁。”一边说着,朱志勇拿出自己刚刚从外地带回来的扬州老字号“梁福盛”漆器盒,“这件藏品得来很不容易,我花了几个月的精力,和外地藏友多次讨价还价,最终如愿回到了扬州。”朱志勇说,这件“梁福盛”漆器盒虽然历经百年,保存完好如初,可以看到扬州近代漆器工艺的精华。

扬州香粉甲天下,戴春林、谢馥春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一次,朱志勇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戴春林香粉盒,虽然表面留下了斑驳的岁月痕迹,但他认为,这个香粉盒是铁盒,很少见。根据上面的标识,戴春林鹅蛋香粉当年是在上海法租界销售的,很有意义。几经商讨,他把这个带有时代印记的戴春林香粉盒带回了扬州,这也是一种对传统的回顾与继承。

在朱志勇的藏品中,四美酱菜、何公盛酱园、恒丰酱园、三和酱菜等各种存留在老扬州记忆中的商标,见证了扬州酱业的变迁;数十种谢馥春的商标,见证了谢馥春的百年发展史。朱志勇说,这些老字号藏品是他10多年来陆续收集到的。在扬州教育方面的收藏,朱志勇的藏品涵盖了从清代到上世纪80年代的教材、毕业证等各种类别,堪称扬州教育收藏第一人。

朱志勇的痴不仅表现在收藏上,还表现在对藏品背后扬州文化的学习上。他说,收藏出发点起于兴趣,一个字“玩”,久而久之,对藏品所蕴含的知识掌故有了了解的欲望,深入下去,就觉得有意思了。他不抽烟不喝酒,除了认真工作,业余精力都放在了收藏上,大部分结余财力会毫不犹豫地用于收购藏品。对于一些带有疑问的藏品,他会及时拿去请教专家。有一次,他遇到一张文书的年代甄别,找到韦明铧老师,韦老师通宵查阅资料,第二天就将答案给了他,这使他十分感动;有一张蔡巨川先生的题名残片,他拿去请教了熊百之先生,熊先生鉴定后确认为真迹,欣然为之题跋。

“通过一件件藏品的释疑解惑,我也获得了更大的乐趣。”朱志勇说。

对话

每件藏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记者:你收藏的一百余件的盐文化藏品中,与扬州有关的并不多,听说刚开始你也不愿意收藏外地的藏品,是什么让你改变了主意?

朱志勇:我初期就是想收藏带有本土文化的东西,其他的盐文化藏品本来不打算收藏。但是扬州本地的实在是太难找了,十多年也没收到多少。七八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收藏想法。当时,一位云南的藏友告诉我,在当地收到几张乾隆年间的官盐发放执照,前几天被一个外国人相中了。一开始我没觉得怎么样,心想反正不是扬州盐商的,后来想想心里觉得不舒服了,觉得这个东西不能流到国外去,以后就回不来了。于是就拜托云南朋友想办法,从外国人手里“抢”了一张回来。听说剩下的几张被云南档案馆收藏,那个外国人一张都没能带走。

记者:收藏这么多年,有没有哪件藏品对你触动很大?

朱志勇:有一次,我从网上一个国外卖家手中,买到了一张百年前的玻璃底片,照片拍的是运河边上独轮车运盐。当时外国已经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中国还在靠运河运盐。在外国人看来,这是中国落后的记录。我们每个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对比,都不会好受。不过,现在我们已经迎头赶上,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被嘲笑落后和挨打的旧社会了。

记者:你收藏的藏品中,很多都是扬州题材,为何会特别在意这些?

朱志勇:每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我们通过收藏和研究,也加深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扬州人都知道谢馥春,其实还有一个比谢馥春更早的戴春林,开设于明崇祯年间,当年戴春林香铺设在扬州钞关街上,清康熙帝南巡时,随行人员对戴春林的香粉十分喜欢,遂被作为“贡品”带进宫中,后来戴春林香粉也成为社会名流、豪商大贾的奢侈品。通过香粉藏品的研究,我们就对扬州香粉史有了更清晰认识。这也是一种藏以致用。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