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官网_“活环内链瓶”成为代表作 王金高: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金高做客《一槌定音》

央视二套《一槌定音》栏目,是一档深受观众们喜爱的文物鉴宝节目。每期六位选手,通过竞答的方式,最终胜出的一位,将获得现场嘉宾提供的一份艺术品。而担任节目嘉宾的,也都是国内著名的工艺大师们。

最近一期的《一槌定音》中,端坐舞台中间的现场嘉宾,就是来自扬州的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金高,这已经是他连续三年来,第三次受邀成为《一槌定音》嘉宾了。

“凡人”小传

王金高

1973年出生于高邮龙奔,扬州市政协委员、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凡人”自述

我的家乡在高邮,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该忘记自己的来处。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还要爱自己的家乡,因为这是生养自己的地方,一辈子都不能忘却。

1

为了妹妹上学他进了工厂

少时家贫的他勤奋懂事

王金高每次带到节目组的艺术品都不一样,2020年首次上节目时,带去的是活环麻花手镯。去年则带了一把玉壶,取名“高邮湖”。“湖”和“壶”同音,在这只玉壶上,就描绘着高邮湖的美景,夕阳西下,高邮湖上帆影绰绰,渔舟唱晚,还配有一首描写高邮湖的诗歌:“甓湖雪浪拍长空,片片闲云落水中。簇簇渔舟摇夕日,棹歌飞过运河东。”

今年上节目,王金高带去了一只玉石螃蟹赠送给获胜的选手,螃蟹也是高邮湖的特产。

在三次节目中,王金高的开场白,第一句话都是“我来自扬州高邮”,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也构成了王金高最为厚重的人生底色。

故乡,对于王金高而言,并非都是富足圆满的记忆。1973年春天,王金高出生在高邮县龙奔乡和平村,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个刚刚迎来新生儿的家庭,实在太贴切不过了。和平村四面环水,只有一条狭窄土路与邻村相连,大部分村民都过着田里刨食、出行摇橹的艰苦生活。王金高的父母老实本分,日子过得格外紧巴,家里除了几条桌凳和一张板铺,再没一件像样的家当。父母专门请识字的先生给儿子取名,名为“金高”,就是希望儿子日后能够过上好日子。

从小,王金高就是一位勤奋懂事的孩子,时常到河里掏螃蟹,到田里割稻谷,换一点零钱,或是添上几个工分,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在学校里,更是聪慧过人,成绩一直不错。

王金高顺利考上高中,同样学业优异的妹妹面临小升初,窘迫的家境,只能供得起一位孩子读书。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但是王金高还是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递到妹妹手中:“哥去学门手艺,照样能够撑起门户。你一个女孩家,读书才能有出息。”

1991年,各种乡镇企业都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在龙奔,也诞生了一家“龙奔玉雕”,王金高就进了厂。那时候的工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做一些“夜光杯”“玉石健身球”等产品,玉雕机也很简单。王金高却想着,做一行就要专一行,平时下班后,他经常一个人待在车间反复琢磨。几个月的时间,王金高就能用最快的速度,做出最圆最光滑的玉球。他做的夜光杯也匀称光洁,几无缺陷。他甚至仅看了一眼师傅做的玉链条图片,就自己动手做出了几节规整均匀的链环。

活链内链瓶

2

历时三年精心打磨而成

“活环内链瓶”成为代表作

当年的那几节链环,似乎在无意之间,预见了王金高的未来。

在今年的《一槌定音》节目中,关于王金高的介绍短片中,出现了一幅“活环内链瓶”的照片。这件历时三年精心打磨而成的作品,也成为了王金高在玉雕技艺方面的代表作。

“链子活”是扬州玉雕的绝活,这件“活环内链瓶”,从整体到细节,都让观者叹为观止。扬州玉器厂原副厂长茅竹华更是盛赞,认为这件作品将扬州玉雕的操作难度,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目前扬州玉雕界找不出第二件这样的作品,王金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块沉睡在东北析木河附近的玉石,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淘洗,来到王金高的身边。经过三年的打造,这块玉石已经出落成一个圆润丰盈的玉瓶来。

圆滑润泽的瓶盖上,有几道丝丝缕缕的火纹,喷薄而出,似乎瓶内有一轮烈日,正在发散强烈的日光。在瓶身处,恰好有一小块黄白色的皮子,经过巧妙雕琢,化为一轮弯月,配以几道流动的云彩,就有烈日当空、彩云追月的情景。瓶身两旁雕刻有“万象更新”“人寿年丰”的图案,寓意吉祥美好。

掀开瓶盖之后,内里又是大有乾坤。一条玉链,牵引着一块八卦,上面保留有皮子的红色,宛如一轮红日,徐徐升起,这也和上面的火焰相互呼应。更令人称奇的是,八卦下面又生出两条玉链,下面还悬挂着一块圆玉盘。这就探索出玉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活链子艺术,这件玉器刷新了人们对于扬州玉器“链子活”的认知,将链子的外雕变为内雕,赋予了玉雕艺术更多的神秘性和趣味性。

如今的大功告成,回想起来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精美绝伦的玉链,在雕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断裂。还有如何在瓶膛内部雕出玉链和圆盘,都是前人未曾有过的尝试。

内雕是一项超高难度的技法,只能用小工具从瓶口开始,一点点打磨进去,整个操作流程,分为去除赘料、精准定位、粗磨成型、精细雕琢、修整瓶膛、打磨光亮,每个步骤都充满了风险,随时都会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在施工之前,就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快不得,急不得,保证质量第一,时间速度其次。

王金高说,这三年时间是对智力、体力、意志力的极大考验,因为看不见瓶内的具体情况,所以只能摸索着进行,玉料很脆,力道稍大,可能就会崩盘。有时候,一个星期都完成不了一条小链。再说圆环,圆环要和玉链相连,同时直径要达到6厘米,这样才能实现在瓶口被卡住,出不了瓶体的目标。所有的工序,都只能一点一点慢慢来。

三年时间,王金高几乎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直至老家邻居打电话来,这才想起自己很久没有回高邮了,父母既担心又不好打扰他;每天的废寝忘食,夜里在床上辗转难眠,让爱人对他提出暂时“分居”的要求……在工作室中,他也要求做这件作品时,其他人员一概不准发出任何声响。

三年时间,当这件作品完美呈现时,王金高的鬓角,已经染满了白霜。

白玉多宝盒

3

创业卖掉全家口粮

勇于挑战,成功也来之不易

从1991年制作的粗制链条,到2021年的“活环内链瓶”,王金高用30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扬州玉雕不断前行的道路。而这条道路,走得何曾容易。

回到1991年,王金高在高邮“龙奔玉雕”工作没几年,就来到了扬州,也是国内玉雕行业的翘楚之地。1996年,扬州玉雕大师焦一鸣偶然见到他的作品,认为他造型能力不错,是个做器皿、炉瓶的好苗子,遂将他收入门下,亲自指导。跟着焦大师,王金高才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差距。焦一鸣大师的构思设计、轮廓造型、布局结构、纹饰搭配,对王金高来说,都是教科书般的存在。

认准了道的王金高,把目光瞄向了更高的山峰。扬州另一位以做炉瓶器皿见长的玉雕大师高毅进,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王金高诚恳拜访,表达学艺愿望。对他不甚了解的高毅进,让他先做一个月试试,但刚过了半个月,高毅进就拍板将他留了下来,并开出了优厚的待遇。很快,高毅进就让王金高全程参与了白玉“三脚链条圆瓶”和白玉“海棠兽耳炉”的制作。

高毅进期待着与王金高的再次合作,但不久后的一天,王金高敲开他的办公室向他辞行,王金高想自己闯荡一把。

2003年9月9日,在扬州市东郊的一个简陋院落里,由王金高担任法定代表人的金阳高照玉器厂挂牌开张,这个从水乡田间走出的玉雕徒工,经过12年的打拼,终于走上了自主设计、制作玉器的道路。

一开始,王金高只能接一些来料加工的活,很快他就发现这样走下去肯定不行,如果别人不给料,那么就会死路一条。可是自己买料,玉石价格很贵,谈何容易。这时,王金高回到自己家中,当时家里的稻谷还没卖,而麦子还没种,他就对父母说,先把这批稻谷卖了,用来买玉石材料,过段时间,再把稻谷买回来。这可是一家人的口粮,但是为了支持他,全家人都赞同了。王金高也不负希望,很快就挣回了这笔钱。

永不服输的精神,勇于挑战的创意,让王金高在玉雕道路上越走越顺畅。他不断学习,为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和设计能力,他在已取得大专学历的基础上,又先后赴南京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进修,系统学习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他创作的活环麻花手镯,恢复了清代宫廷的技艺,还成功地将缠绕道数由五旋增加为六旋,使手镯更加圆润和紧凑。此外,他创作的福满乾坤瓶、玉石多宝盒等,都是国内外引发轰动。2011年至今,他几乎每年都会推出几件新作品,其中10件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20余件作品在各大比赛和展览中获得金奖。如今家中的展柜中,已经摆满了各式奖杯奖状。在扬州玉雕的未来,相信他还会不断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对话

“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记者:您如何看待扬州玉雕行业的发展?

王金高:我一直对扬州玉雕行业充满了信心,最近几年,上海、苏州的玉雕行业也很蓬勃,但是他们都是以小把件为主,造型也是偏向时尚。要论中国玉雕的艺术巅峰,还是要看扬州玉雕。扬州玉雕的底蕴是旁人不可比拟的,就比如说《大禹治水》,为什么说是传世经典,不仅在于雕工精美,还有就是选材,要知道《大禹治水》的玉料并不是那种上佳的,但是就是普通的玉料,更能展现大禹治水的那种艰苦精神。从选材到雕工,扬州玉雕都是非常讲究的,这种“工匠精神”到现在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而不是成为“工匠”,我们要让自己的作品,成为美学、艺术、技艺三位一体的融合品。

记者:您现在的传承情况如何?

王金高:最多的时候,我带过10位徒弟,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现在留下来的还有4位,其中已经有3位获得中级职称,最年轻的一位是“90后”,也在前两年获评“扬州工艺美术大师”,当时是扬州最年轻的“大师”。    通讯员 梅静 记者 王鑫

线索征集

如果您身边也有这样了不起的凡人,请联系小编,把他们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微信:yzwbmxz

电话:18952781875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