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注册_顾看扬州名城保护40年 扬州打造了四种模式

对谈镜头 司新利 摄

编者按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道微光,汇聚起来,就是一条璀璨的星河。

本报今推对话类全新版面“一席谈”,汇聚思想“星光”,照亮前行的路。在这里,可以是记者与被访者的对话,也可以是特邀嘉宾之间的对谈,还可以是各界人士的跨界“论”谈。一域、一事、全局、大势,均可谈,所谈话题不设条框。

“一席谈”,邀您出“席”赴约。

【出“席”者】

顾风

曾任扬州市文管办主任、文物局局长、扬州双博馆馆长、中国大运河申遗办主任等,一直投身于扬州的文博事业

王鑫

《扬州晚报》

记者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24座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位列其中。40年来,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以珍视的态度面对历史,以慎重的目光面向未来。

今天,“一席谈”,我们邀请扬州著名文博专家顾风对谈。顾风先生几乎是用一生的时间,在践行扬州的名城保护工作。

扬州列入“首批名城”

唐城遗址最被专家们看重

记者:顾老师,您好,您的人生与文物保护以及名城保护难解难分。

顾风:是的,我担任过扬州文博系统的很多职务,从文管办主任到双博馆馆长、文物局局长、大运河申遗办主任等,我算是亲身体验了扬州文博系统的“全产业链”。

记者:我们知道,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直接公布的,并没有城市申报这一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

顾风:第一批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评选,形式是集中评议,邀请了很多专家进行评审。对于扬州,也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扬州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遗产数量、存量资源等,都在全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实至名归。后来,我问过相关专家,扬州最让专家们感兴趣的,就是扬州唐城遗址。特别是考古方面的专家,对于扬州唐城遗址非常看重。因为在唐代,扬州是国内第三大城市,也是经济中心,地位太重要了。

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后,扬州人当然感到很惊喜、很自豪。一江之隔的镇江,就有些失落了。在历史上,镇江也是一座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后来,镇江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镇江出土文物精品展”,此后也顺利成为了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除了唐城遗址,扬州还有明清古城,还有天下闻名的瘦西湖,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亮点,能够为扬州加分。

看到百姓住房刻着文字的砖块

都会用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来

记者:您是在1983年回到扬州,直接投身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的吧?

顾风:是的,那时候刚在外读完书,一读完就回来了。当然在更早的时候,我就很关注扬州的唐城遗址,在工地上捡过瓷片。我一回来,就到了位于观音山的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这家文物保管所是一家新单位,当年是为了迎接1980年鉴真坐像回扬探亲,那是轰动一时的盛事。每次都是排队几小时,观像几秒钟。

我进所之后,就一心研究唐城的考古研究,因为这个话题,对于从事文博的人而言,实在太具有吸引力了。首先要做基础工作,就是对唐子城的调查,包括到堡城中探访。看到老百姓的住房上,有刻着文字的砖块,都会用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来:“某庄某人西墙第几排”等。当时我还跟老百姓们讲,你们砌新房子的时候,这些砖块千万不要扔掉,你们送到我们单位,我们翻倍给你们新砖头。其实这样的配合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砌新房子都是很忙的,谁还记得把老砖块留存下来呢?

我们用水泥预制了很多文物保护标志,把这些水泥块用箩筐装起来,沿着子城的西墙、北墙、东墙这样走过去,在城墙的中心部位,隔一百米就立一块,现在去找可能还会找到。

那是一片空地,白手起家

建起了唐城遗址博物馆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的唐城遗址博物馆,就是当年的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吗?

顾风:并不是,到了1986年,当时有人提出来,要把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撤并了,这就涉及到我们这个单位的生存问题。我当时是副所长了,感觉如果撤并了,不是打脸嘛。我就提出来,我们这个单位就是研究唐城遗址的,我在这里,就要守土有责。正巧当时有一块东园的用地,11.7亩,我想就在这里生根吧。

那是一片空地,那就白手起家开始干,这是我回到扬州之后,干的有意义的一件事。就算只是栽下一棵树,多年以后也能在树下乘凉了。这是我全身心的一次情感投入,也让人觉得无比愉快,那几年基本上心想事成。

唐城遗址不是政府规划的项目,没有资金投入,于是我就开始自己筹款,最后我们花了100多万,建成了唐城遗址博物馆。那时候用车,用吊车、起重车、卡车,买紧缺的材料,如钢筋、木材等,都是我去各个部门找人。为了公家的事情,我的脸面是可以豁出去的,就有一种“皮五”精神。现在博物馆内进门的条石,都是我在市政工程队仓库里看到,要过来的。唐城里的绿化,也是我争取到绿化办三年的无偿支持,我去茱萸湾挑树,自己选,自己挖,再找车子运回来。好在各个部门真的很支持,他们也很感动,这是为扬州做的一件事情。

记者:这么困难,为什么一定要建?

顾风:因为在学术上,对于唐城范围是有争论的,这属于国际课题。从保护现状上,需要及早保护,抓紧考古工作,这就需要一个实体单位。唐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后,这也是扬州第一个具有唐风的建筑群,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扬州首个人造的小景点,就是由十多个人建成的。

这些工作,我是比较积极主动的,那时候觉得有这样一种责任感,我们这代人需要主动承担这个责任。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一种“唐城精神”,不怕艰苦,迎难而上,这就是一种文化自觉。

记者:建成之后,唐城遗址博物馆在对唐城遗址的考古方面,有过哪些建树?

顾风:我在1984年,介入到南京博物院在铁佛寺召开的唐城遗址考古工作会议中,当年8月就发现了罗城的南门遗址,我们就是作为合作单位参与其中的,其他单位还有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等。这就关乎到唐城的范围,非常重要,而且南门沿用的时间很长,达到千年以上,从唐代一直到民国,被誉为“城门通史”。后来其他单位撤离得比较早,保护的责任就落在我们身上,我是最后一个从考古工地撤离的。考古工作暂停后,我和另外一位同事,面对这个遗址,考虑到考古工作暂时难以推进,所以决定回填。当然不是简单的回填,首先要买黄沙,在最贴近遗址的部分用黄沙覆盖,后来还要大量买土回填,最后进行围合。

南门遗址发现后,又引起了北京对于扬州唐城遗址的关注,当时成立了联合考古队,由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徐苹芳先生任队长,蒋忠义先生任现场负责人,我们又开始对唐城遗址进行全方位的勘探,这样就持续了30年。考古队的后勤,就是由我们负责的。

现在成立了大遗址保护中心。考古工作是科学,是有计划的,每年都要申报计划,国家文物局批准多少平方米,才能进行。

这几十年,我们发现了南门遗址、宋大城西门、东门遗址、五代北宋的北门遗址、瘦西湖万花园里的西门遗址,包括扬大农学院里的唐代西门遗址,发现了很多城门遗址,并做了一些工作,围绕发现进行保护,这也是扬州名城保护方面的重要工作。我们基本上对唐代扬州地下埋藏比较了解,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高等级区域,哪些地方是一般区域,但是这样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这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还需要一代代考古人传承下去。

和一些部门的矛盾

从尖锐、逐渐缓和到合作

记者:有人说,现代城市的基础建设与文物考古,有时是一对天生的矛盾。您认为呢?

顾风:考古很重要,当然也要配合城市的基本建设。现代城市的基本建设比较零散,这就让考古工作也很忙碌。目前城市基本建设的需求比较旺盛,相比之下,考古还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对于扬州而言,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这是扬州建设特色城市的稀缺资源,扬州之所以成为扬州,就是因为地下有很多埋藏,有很多发现,所以这些太重要了。近些年发现的隋炀帝墓,在全国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扬州对于几个古代门址的保护,都很有特色,都和附近的环境融为一体。几十年来,我们不仅对地下埋藏有不断的深入了解,在利用方面也有探索,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积累经验。

文物部门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长远利益。我们文物部门,和一些部门以前矛盾比较尖锐,后来逐渐缓和,现在能够相互配合。大家都做了一些调整,找到了一条平衡的道路。作为文物部门,不能什么事都理想化,也要考虑其他部门的侧重和需求。这几年,文物、规划、建设等部门合作比较密切。扬州成立古城保护办公室后,就形成了协调机制,有了一个平台,我们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都可以充分讨论表达,对于其他部门的同志也有影响。当然,我们也会思考其他部门的观点。

在名城保护的40年中

我们打造了四种模式

记者:今年是扬州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40年,从扬州市民的角度来看,会有哪些获得感?

顾风:扬州百姓对于扬州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是扬州这座城市最大的特色。我做文物工作,经常接待很多群众。大家经常来找我讨论文物保护,说明扬州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对城市文化的认同,这是历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竞争力。有时候我们开展工作时,能够坚持原则,我们的底气就是来自老百姓。

记者:风雨40年,留下了哪些经验,能否小结一下?

顾风:在名城保护的40年中,我们打造了几种模式:一种是东关街模式,当时建设东关街是比较快的,目前看东关街的经营业态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一种是彩衣街模式,在古城办的主持下推进,比较充分调动了沿街居民的积极性,他们在古城保护中得到一些利益,街面立面比较自然,保存着一定的原生态,在社会参与度上是有所提升的;还有一种是皮市街模式,政府将硬件解决,比如道路、下水等,业态交给市场,一批年轻人前来创业,年轻人创业代表着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他们是贴近消费群体的,从装修的个性化或是业态的经营,都是各有特色,产生不少网红店;还有一种仁丰里模式,这是在区政府的主导之下,采取了微更新的模式,将原来街面的建筑和居民进行沟通,合作经营,也具有“文艺范”。在这四种模式上,我们还要进行调整。比如东关街,我们可以逐步让商铺向中高端发展,还有就是延伸性,附近的民居如果不住人了,可以进一步打磨,打造一些沉浸式的体验感,改变目前东关街一路走到底的现状。扬州还有南河下历史街区,那里的开发还比较少,生活气息浓郁,我们要根据情况慢慢来。我们要从基础工作开始做起,这就包括对资源的调查和掌握,随后进行精准的对接,打造契合完美的项目。

古城保护不能操之过急,一味任其发展也不行。这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分工合作,要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能够让老百姓觉得古城保护是自己的事情,老百姓也能从中获益,老百姓不能做观众,要做参与者。

等到文创成为支柱产业时

扬州城市也会呈现新的面貌

记者:继往开来,还有哪些需要“强化”的?

顾风:扬州存量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厚,但是利用程度还不够。扬州需要人才,不仅是外面引进的,而且要关注本地的人才。河南卫视做了几台文创节目,红到出圈。还有今年的《只此青绿》,也是大火。扬州没有这样的资源吗?肯定是有的,就是缺少点石成金的人才队伍。

扬州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对于中国历史,有过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承受过巨大的牺牲。历史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扬州的立市之本,也是扬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扬州人对于家乡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也是我们城市的可贵之处。步入现代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更要坚持特点,发展产业,而其中文创产业就是值得期待的,希望能够把文创打造成扬州的支柱产业。等到扬州文创成为支柱产业时,扬州城市也会呈现新的面貌。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