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代理_宝应湖西“素位堂”杨氏 抗战期间积极参与保家卫国

4月18日,本报刊登了《扬州也有一支杨家将》,讲述了明代与扬州密切相关的瀛西杨家将的故事,其家族数百年来保家卫国的故事感动了众多读者。近日,祖籍宝应湖西的杨德祥老人向记者提供了一本“素位堂”《杨氏家谱》,并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家族抗日战争年代在祖父的带领下,支援当地新四军并积极参与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

姓氏起源于周王室

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位。据2015年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杨姓总人口约为4270万,在所有姓氏中排名第六。

杨姓主要有三个起源,都源于姬姓,属于周朝王室之后。杨氏族人目前公认的是源于晋武公子伯侨。相传,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王室后裔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史称杨氏正宗。杨氏族人也尊伯侨为得姓始祖。

明初从苏州迁来扬州

杨德祥告诉记者,据1962年编修的谱序中记载,自己家族原籍姑苏,自明太祖定鼎之初(公元1368年左右),颁行天下户籍,于是由姑苏迁调宝应,世守书香。“谱中称我们的老谱在明朝嘉靖年间因倭寇作乱,毁之一炬。到明朝万历乙酉年(公元1610年)由宝应湖西我们这支的六世祖震方公根据家族长辈的一些记忆开始重修家谱,到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八世祖紫虹公重修完成,历时近70年。据其中记载,我们家族当时在宝应城内堂子巷建有一所宗祠,每年寒食节,各地族人都会回来祭扫,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可见我们家族当时规模之大。”

自创堂号“素位堂”

“据长辈说,我们家族原有一副楹联,上面写着‘克绍远祖之遗风,清白传家与古同。四知凛凛牢保守,芳名无愧裔弘农。由此可见我们家族是出自弘农杨氏,属于‘四知堂’的后裔。”杨德祥说,众所周知,“四知堂”出自东汉名士杨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清朝末年,当地有许多外姓家族都在自己家门口挂起“四知堂”的堂号,还说这是他们祖先为官清廉,皇帝赏赐的称号等等。细问出处,他们又答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族祖先为了和他们区分开来,于是便自创了堂号‘素位堂’。素位出自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就是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对地位以外的名利存非分之想。这其实也是我们家族祖先的为人处世之道。”

名传乡里的爱国乡绅

杨德祥说,提起自己的家族,那一定要说一说自己的祖父,从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在当地赫赫有名的爱国乡绅杨明泰。“我祖父杨明泰字阶平,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出生于宝应湖西芦台庄(今白马湖乡张集村)。光绪二十四年入私塾就读,其间刻苦自学中医、地理、书法等。民国元年,他被推举为乡议员,民国七年任宝应县参议员,其间带领村民建大圩御水。民国十年、二十年两次大水,他都带头组织乡绅捐款救济灾民。此外,祖父还筹办张集小学,学生的伙食全部是他自掏腰包负责。”

“民国二十七年,我们当地抗日武装内一名李姓成员叛变,被日伪军任命为水面警察第二大队大队长。此人上任途中在我们老家借宿,祖父得知情况后联系当地武装锄奸。此事让日伪军头目大为恼火,以‘杨阶平戕杀军官罪’对我祖父进行缉捕,祖父被迫离家藏匿一年多。”杨德祥说,到了民国三十年,新四军进驻张集,成立抗日民族政权,祖父杨明泰带头预借粮食50石,并支持四子和长孙参加新四军。

杨德祥说,在1953年时,祖父杨明泰曾收到原淮宝县参议会张瑞卿参议长的来信,信中说“您是我党、我军可靠的朋友,我们不能忘记。”他已经给苏北行署去信,推荐祖父参加新中国建设。考虑到祖父年事已高,所以准备安排参事一职,已慰祖父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为此,祖父特意回信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且视力下降,力不从心。为人民已难尽责,愧领国家资酬。并附上自己创作的一首诗“余龄已届杖朝年,幸到明明白白天,社会主义总路线,欣看后辈勇向前。”

“祖父临终前让我们后辈克己奉公,堂堂正正做人,我们一直都牢记在心。”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征集】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或家乘,被誉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名字能否被记入家谱,在极为重视血脉传承的中国人眼中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

本报《家谱故事》专栏,讲述姓氏的来龙去脉及传承至今的家风。现面向市民征集家谱,如果你家中藏有完整的家谱,请致电13665258422,向本报提供你身边的家谱信息。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