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母亲教导孙女练习毛笔字
作者与母亲80岁生日时的合影
作者母亲幼年时的照片
编者按
今年母亲节前夕,扬州籍著名数学家丁玖先生写了一篇回忆母亲王柳风女士的挚诚文章,深情回忆了母亲的一生。本报今编发此文,我们共同领略一位才德兼备的慈母形象。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来临,这是我失去母亲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因美国疫情,我在家网络授课,2021年11月8日上午10时59分,距离上课还差1分钟,我突然发现远在扬州的家兄38分钟前发来的微信:“120正在我家抢救妈妈,已经没有生命体征。”我顿时如遭晴天霹雳,嚎啕大哭。
此后长达几个月间,我一直被悲伤折磨,眼前不时晃动母亲的音容笑貌,心中涌起对她的万分怀念。我的兄长和3个姐妹也异常伤心。
今年春节,我无法像往常一样向母亲视频拜年,思绪突然像一支毛笔,画出了一双清晰可辨的手。那是母亲的手,这双手参与了母亲少年时的饱读诗书、青年时的创办学校、壮年时的挥舞教鞭、中年时的忍辱负重、老年时的指导孙辈、晚年时的回归书法和畅游书海。这是一双知识分子的手,也是一双饱经风霜的劳苦之手,承载了5个子女的成长历史,托起了后辈两代人的上升之梯,引起了我无穷无尽的回味思考。
■丁玖
作者简介
丁玖 扬州江都仙女镇双沟人,1958年出生。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5年。1986年,赴美国攻读博士。1990年,受聘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先后被破格聘用为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因突破性地解决了“乌伦猜想”中一系列有关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等问题,丁玖被同行誉为“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具有国际声誉的青年数学家”。
●寻梦之手
“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
多年前,我在家里见过一本“字典”,是我外祖父在他小女儿即我母亲四五岁时用毛笔为她书写的“识字簿”,封面写着“惠如”。外祖父生于1886年,作为一名教书先生,小女儿给了他实践教育哲学的机会。1937年12月,外祖父本来计划翌年将已在家中读遍经典的小女直接送到扬州中学读初一,但日寇继续向江北进犯,我的母亲年方9岁,就永久失去了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她的一生只进过一年半的学校。之后的五六年,母亲跟随外祖父在家自学。
母亲15周岁就开始执鞭授徒了。11年前,我中学母校的退休语文教师张学泰先生,给母亲的孙辈来过一封信,表达了对他们的爷爷奶奶由衷的赞美。信中说:“奶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牙牙学语时便显示了非凡的记忆力,‘惠如六岁,识字三千’……”
信中有一段专讲了母亲的有趣轶事,连我们子女都没有听她提过,不妨抄录如下:
“奶奶学以致用,才思敏捷。十五岁时结束学生生活,她读书多,记得牢,用得活。同年有人托外曾祖为其推荐一位学识丰富的家庭教师教她千金读书,外曾祖便让奶奶充当此任。主人见到奶奶,心想,这个跟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小姑娘能完成任务吗?便与奶奶交谈探知奶奶的知识底细,随即在纸上写了一行字,便将纸笔丢给奶奶。奶奶一看,写的是‘黄鹤楼中吹玉笛’,奶奶心想:‘口试以后又来笔试,既考书法又考文笔。’这时传来了白浪山下寺院的钟声,这钟声触动了奶奶的文思,便挥毫写下了“白浪山下撞金钟”的下联。这时奶奶身后传来了主人爽朗的笑声:“好秀美的书法,好工整的对句,好才思敏捷的女秀才。”
●奉献之手
吃苦耐劳几十年撑起全家
父母结婚后第10年,我降生在他们开办的第一所小学内。3年后我的妹妹也在那里出生。父母总共留下5个子女,性别交错排列。
新中国成立后,我父母办起了学校。开始它属于民办,只是四年制初级小学,父母教“复式班”,即不同年级学生同在一个课堂轮流听讲。这所用地方命名的“墩头小学”,校园就是一座古寺庙。很快学校升格为公办,并扩展成六年制的完全小学,他们也转正为公办教师,父亲被任命为校长,一些师范学校或大学专科的毕业生分配来任教。
“认真”是母亲留给我们的记忆和遗产之一。知识精深和敬业精神是她一生教学成功的两大法宝。她常常告诫我们,做人必须正派,做事就要做好。大姐一直记住母亲对她踏上社会后的要求:“凡事不要说不会,学中干,干中学。”我也记得花甲之年的母亲在美国时对我说过:“如果我年轻20岁,也要学英语。”家兄、二姐和妹妹都讲过课,深得母亲的教书艺术精髓,尤其在课堂上像她一样大嗓门激情四射。大姐退休后在上海辅导中学生数学远近闻名,就是母亲“学中干,干中学”实践的奇迹。
母亲85岁时留下一段佳话。那时,我和汤涛教授的《数学之英文写作》出版前已经校对了若干次,但当它出版后落在母亲手里,她一眼发现我把“譬如”写成了“瞥如”。这段故事当年被人写进一篇文章刊登在《数学文化》杂志的第四卷第三期上。其实,在此之前两个月,她阅读科普拙作《智者的困惑:混沌分形漫谈》时,也发现我把“寥若晨星”写成“寥若辰星”,并指出我将春秋时期的孔子误写成春秋战国时期。上文作者欧阳顺湘博士为此赞叹家母是“寥若晨星的母亲”。
在我们5个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母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大姐是当地第一个考取县中的女学生,并且是班上学习委员和数学课代表。之后家兄更早一年读小学,中途又跳了一级,赶在1965年考进县中,我也追随他提前入学、跳级。我们所有子女的小学教育都受惠于母亲对读书的直接督查和对做人的严格管教。
母亲在白天教书、夜晚备课、批改作业以及经常家访之余,还忙着照顾一家老小。一个结婚前从未洗过手帕烧过饭菜的书房小姐,结婚后迅速锻炼成“文武双全”的女中豪杰,吃苦耐劳几十年。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烧早饭,晚上却睡得最迟。每年寒冬腊月,她比周围人更早地破开冰封的河面,洗涤全家老小的衣裤被褥。所以我出国读书后第一年就用助教奖学金给她买了一台松下洗衣机,机名“爱妻号”,实为“爱母号”。
在家境最困难的那两三年,因为父亲患肺结核需要医治疗养,母亲常常凌晨4点摸黑出门,步行好几里到达县城的肉铺店,排长队买猪肝肚肺等炖给父亲吃。那个时期,子女们的生活全靠她的工资。她每天给父亲的早餐打鸡蛋,却从未给自己碗里放进一枚;她几乎天天将刚开始沸腾的粥锅里的米用两个碗夹成干饭,给我们吃,而她却总是喝粥。为了节省每月3元的煤炭费用,她带上我们去附近的河边、路边、田边砍荆棘、铲草皮、拾麦秸,晒干之后当柴火烧饭用。从我懂事起,眼前的母亲,手指到处是裂口,指尖处常常用胶带包起,双手的指甲慢慢地变灰变厚。无忧无虑的少女之手变成了沾满风霜的奉献之手。这双手像钢柱一般地撑起了全家的福祉和未来。
●慈爱之手
专门为别人着想的伟大母亲
母亲从15岁开始教书共36年,于1979年退休。她青壮年时教出的学生人文基本功特别扎实,因为她的古文和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又善于课堂教学,循循诱导、诲人不倦。家兄虽是中文系毕业生,也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但仍对她崇拜至极。事实上,母亲一直不仅是家里的主心骨,也是活字典,我们不认识的生僻汉字或者不理解的成语典故全问她,省去了查阅汉语字典词典的时间,她那过人的记忆力马上从她少年时贮满的知识库中取出一二有关出处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她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到了90岁时依然健壮如初,我回国前信告她的国内行程计划、回到及离开扬州的日期,她记得比我还清楚。
母亲退休时,高考已恢复两年,家兄与我都考上了大学,她对我们的早期教育和巨大影响结出了果实。当母亲看到熟人家孩子考不上初中而面临辍学危机,加上她的老学生们也希望她再次出山教出他们的后代,于是重操旧业,办起了“私塾”,但只收了几个落榜生在家亲自辅导,全科教学,也不收什么学费。那些孩子在她手里点石成金,全部考上重点中学,有的后来还考上了好大学。“名师效应”导致其他家长纷至沓来,但母亲从不增加名额,只求教一个成功一个。
我的女儿1986年出生时,我已赴美留学,第二年年初,我太太来美伴读,母亲停止了家教,将9个月大的婴儿从南京抱回扬州,将孙女精心喂养到3周岁,然后护送到美国,又帮我们烧饭带孩10个月。我女儿虽然缺少父母陪伴两三年,但发展出的祖孙之情溢于言表,我在博士论文的扉页写上“献给母亲王柳风”表示对她的感谢。我拿到博士学位找到大学教职后,女儿回到中国,后来在扬州提前入学,读完小学一年级。当我于1992年夏第一次回国时,接回女儿便成了难事,因为她与奶奶已亲密无间、难舍难分。奶奶只好哄她“你先去,我很快就到”。于是,来美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听到天上的飞机轰鸣声,女儿都问我们一句:“是奶奶到了吗?”
家兄的儿子出生后,妈妈负起了新的责任。侄儿比我女儿更幸运,因为他和父母、爷爷奶奶在一个大家庭屋檐下共度了13年,不仅充分享受了两代长辈之爱,而且近水楼台地得到祖父母书法、古文、作文的真传。我清楚地记得,当他在美国因要代表本州参加全美初中生数学竞赛而需要填表时,有一项是回答“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他毫不犹豫地填上“奶奶,因为她最有知识”。奶奶逝世后,刚刚30岁留美工作的他马上写了一篇悼文,其中有两句为“奶奶是专门为别人着想的伟大母亲。在我眼里,奶奶比居里夫人还伟大”。他的妈妈认为第二句不妥,但他坚持未改。悼文由他的爸爸在墓碑前含泪读给奶奶听了。
2003年我父亲因病去世,在他首次手术后的近5年中,母亲寸步不离,尽心尽责地照料他。一辈子感恩妻子的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怕她太过劳累,坚持叫她回家休息,在他与长子深夜留下最后的交谈后,翌日凌晨与世长辞。我迅速回国奔丧半夜到家后,赶上与他在人间作最后的告别。而18年后,我却无法赶回扬州送别我最亲爱的母亲。
●挥毫之手
没有名利羁绊,只是爱好驱使
在年近80之际,母亲终于有时间铺开宣纸,手执羊毫,继续了她后十年的“书法之旅”。之前父亲已经将她的中楷、小楷作品一一放好,装订成6册,我有次回国后仔细欣赏了一番,有震撼人心般的美感。张学泰先生在信中这样描述:
“奶奶的蝇头小楷是她艰苦经营五十年的结晶,至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奶奶将她的小楷作品按年序先后装订成册,从不示人。即使自己的子女也不能取走一份。蒙她厚爱,在76岁高龄时,赐给我小楷两幅。”
据说,张先生为了获得家母墨宝,提出愿用自己的几幅换取一幅。我曾向母亲当面求证,她微笑作答。1995年12月父母来美探亲一年,带来文房四宝,在我家里写下了数幅作品,同时帮助孙女提高中文写作、书法水平,那一年或许是我女儿最为开心的一年,这可从她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文章《向你介绍我》中得以窥见。我们全家一同去师兄弟家做客时,将我父母的书法各送去一幅。他们装裱后挂在大客厅。有书法名家评论家母的小楷有刚柔并济之美。此外,七绝七律诗词也是母亲的拿手好戏,1999年初夏,她在晚报上发表了《赴美探亲归来》之第三首:
曾忆当年负笈时,他乡羁旅梦依依。
面壁十年图破壁,三更灯火五更鸡。
只因应有凌云志,何必长存陟岵思。
独爱春光无限好,声声犹听子规啼。
母亲一生没有名利羁绊,有的只是爱好的驱使。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她苦于繁重的工作和家务,无法保证阅读书写的时间。但是一旦环境变好、子女成才、孙辈长大,她的天赋爱好则得以释放。
爱读书也是我遗传自她的一生习惯,从30年前我第一次回国探亲起,无论去哪座大学交流学术,都要逛一逛附近的旧书店旧书摊,北京中关村的海淀图书城我不知去过多少次,上海福州路上的古籍书店令我流连忘返,成都电子科大老校区旁边的旧书店一条街让我淘到半箱子的老版图书。当我扛着这些好书回到扬州,总先留给母亲满足她的阅读需求,等她看完我再带回美国。这个流水线读书法一直持续到她年过9旬视力严重衰退而不能读书写字为止。
半个世纪以来,母亲对我的影响力足以撼动大山、足以掀起大海。她既生下了我,又塑造了我:她不仅遗传给我天赋资质,而且教会了我自学本领;她不仅潜移默化我一生爱书,而且言传身教我莫为功利;她不仅树立我远大志向,而且鼓励我永不退缩;她不仅教育我礼貌待人,而且告诫我勿忘他恩;她不仅是我严于律己的榜样,而且也是我逆境拼搏的楷模。
我的母亲,影响了她所有的后代和几代学生,正如她的孙女所说:“我的奶奶活了漫长而丰富的一生并且通过我将继续活下去。”
母亲和她的精神是永恒的。
完稿于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
美国哈蒂斯堡居所夏日山庄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