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制科普课,“云端”发给希望实验室
“将纸筒、保鲜膜、橡皮筋、笔、二极管进行组合、绘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的实验室,易思公益团队的志愿者们正在录制科普课程,通过云端将课程“大礼包”赠送给西藏、安徽、甘肃、云南等全国各地30个“希望实验室”。
易思公益团队已经成立8年,数百名大学生“接力”这场“公益科普马拉松”,他们就地取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科普教具,在乡村建立起希望实验室,让孩子们把科普实验“玩”了起来,现在“希望实验室”不仅成为乡村孩子持续提高科学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平台,也成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成长的思政课堂。
8年接力
在全国建立30个希望实验室
易思公益团队从何而来?团队指导老师王雪介绍,2014年,她第一次走进女儿就读的幼儿园当助教,一个小小的酚酞实验让全班孩子欢呼,这让她意识到,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应该从小培养,萌发了给更多少年儿童进行化学科普的想法。
起初王雪是单枪匹马,自己联系学校进校园免费上课,渐渐有名气了,王雪就带动她所在的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免费进行化学科普。众人拾柴火焰高,2015年10月,王雪带着8名有推广化学科普兴趣的学生志愿者成立了EC化学社,寓意“活力化学”,正式开启了“化学科普”行动。两年后,王雪又在化学社成立了易思公益团队,将化学小实验扩展到科学小实验,并建立了创新实验工场。
王雪发现,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成了科普活动的盲点,推动科学创新实践活动在乡村学校普及会更有意义,她的学生们也纷纷表示赞同。
从2018年开始,王雪开始尝试将科普重点转入安徽、甘肃、云南等地区,以通俗易懂的趣味化学方式,向众多乡村学校的少年儿童送去化学科普知识,“我们的志愿者,一个暑假都在奔波,为乡村学生送课。”王雪说,虽然很辛苦,但志愿者们看着孩子的笑容,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如今,易思公益团队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个希望实验室。8年来,数百名大学生“接力”这场“公益科普马拉松”,大学生志愿者们走了一茬又一茬,公益之心却薪火相传。
就地取材
自主研发乡村科学启蒙课程
王雪介绍,针对城乡孩子的差异,易思公益团队专门开发了“乡村科学启蒙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亲近自然、亲近学生”。发芽的土豆、紫包菜、黑枸杞、纸筒、保鲜膜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成为了易思公益团队志愿者们的教学道具。
在实验室里,记者看到,科普视频是这样录制的:志愿者们收集发芽的土豆,把两片土豆搭在金属片的物体上,产生的电流会使物体的二极管发光,由此制作土豆电池,进一步介绍电池和垃圾分类的知识;他们将浸泡了紫包菜的水分别加入到白醋、苏打水中,水的颜色就会产生变化,以此介绍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相关知识;他们用小苏打水在白纸上写信,晾干后喷上黑枸杞水,无色的字瞬间有了颜色,由此介绍革命战争年代,工作在隐蔽战线上的战士借用无字书信传递信息,艰难而睿智工作的情景……
疫情之下,易思公益团队将这些制作好的视频课程通过云端打包赠送给了西藏、安徽、甘肃、云南等全国各地30个希望实验室,并对当地希望实验室负责的老师进行了线上培训和讲解。
“将科学知识和实验融入到一些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游戏或者活动中,让孩子在玩中体会到科学的奥妙和魅力,游戏的过程要有趣简单、便于操作,才有希望取得成功,才能给孩子成功的体验。后续我们还将建立更多的希望实验室,希望能够把科学种子播撒在祖国各地。”王雪说道。
通讯员 韦云 记者 乔云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