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平台_50多年前,他们这样改变命运 出走半生家乡依旧是自己的根

哥哥刘茂芝自学考试取得学历证书

弟弟刘茂兰的立功证书

弟弟刘茂兰

“当年,哥哥刘茂芝为了能够参军,将影响体检的4颗门牙拔掉了。”景区平山乡丁魏社区居民、竹西小学退休校长刘茂兰介绍。上世纪60年代末,他和哥哥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机缘巧合下,他们先后有机会跳出农门,“如果没有走出农村,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我们。”

刘茂芝后来在部队入党提干,走上领导岗位;刘茂兰也以哥哥为榜样,努力工作,从一名农村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乡镇中心小学校长。

哥哥为进军营拔掉4颗牙

1968年3月,20岁的刘茂芝如愿走进军营。

刘茂芝1967年毕业于城北农二中职高班。高中毕业当年征兵时,刘茂芝就报了名,体检各项指标都合格,最后却因4颗门牙排列不整齐被刷下。一心想当兵的刘茂芝不死心,他走进医院,请医生将4颗排列不整的门牙拔掉,装上整齐的假牙,第二年顺利应征入伍,进入铁道兵部队。

部队在内蒙古北部的大青山修筑国防工事,条件极为艰苦,施工基本靠人工。刘茂芝不怕吃苦,到部队的第二年就光荣入党。

“当年从扬州一起进入铁道兵部队的有380多人,很多人是城市兵,家里条件都比我好,我也有优势,就是能吃苦耐劳。”刘茂芝说,到部队后,他不怕苦不怕累,工作积极肯干,因为表现突出,进部队不久就被选为班长,后来又被调到营部测量班,参与修路测量。

“部队修筑襄渝铁路时,在崇山峻岭中施工。为了方便运输修筑铁路的物资,需要在荒野中先修建一条公路,我们10多人作为拓荒者,负责在荒山野岭中测量,为修路建桥提供数据。”刘茂芝介绍,测量班作为铁路修建的先头部队,基本是哪里修路去哪里,哪里没有路去哪里,常年奔波在半山腰。测量班的工作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第三年,刘茂芝被调到机械连,提拔为排长,两年后又被调到团政治处任组织股干事。

部队为刘茂芝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他把部队当做大熔炉,珍惜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刘茂芝所在部队驻扎在河北滦平。他主动请战,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抢险一线,冒着高温酷暑,克服缺水缺电的不利条件,没日没夜奋战两个多月,荣立个人三等功,并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弟弟从“孩子王”到校长

刘茂兰比刘茂芝小三岁,自小便长得瘦小。“当年母亲最担心的就是我,她常念叨,我个子这幺小,在农村干农活肯定吃亏,如果能做个‘孩子王’倒也不错。”刘茂兰说,家里世代农民,谁也没把母亲的话当真,想不到母亲的梦想居然实现了。

1970年,刘茂兰高中毕业,回家当了农民。因为有一定的文化,次年元月,经乡里推荐,刘茂兰被招工进了扬州钢铁厂,总算跳出农门,全家人也喜上眉梢。

“那时候农村师资紧缺,我进厂工作不久,教育部门下发通知,要从农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一批农村小学教师。”刘茂兰得到消息后,有点动心,但农村小学教师月工资只有24元,自己在钢铁厂一个月工资有30元,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收入上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倒是母亲,觉得教书育人更有意义,鼓励刘茂兰报名当了小学老师。

刘茂兰以哥哥为榜样,在工作上投入了全部精力。他刻苦钻研业务,关心学生,工作勤勤恳恳,26岁时就光荣入党,31岁开始担任城北墩塘小学校长。墩塘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只有6个班。学校在刘茂兰的带领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语文、数学合格率在郊区名列前茅。当时,学校转来一对新疆小姐妹,为了让姐妹俩跟上教学进度,刘茂兰和另一位语文老师每天利用中午、晚上给她们义务补课,姐妹俩成绩提高很快,还分别获得过郊区作文竞赛、数学竞赛一等奖。姐妹俩的舅舅一直生活在扬州,每次看到刘茂兰都说,姐妹俩现在都有所成就,还不时念叨扬州老师对她们的帮助。由于工作出色,刘茂兰于1989年被扬州市郊区人民政府记二等功。

不断努力实现人生二次起跳

从1977年起,哥哥刘茂芝先后为铁道兵司令部六任主要领导担任过秘书,得到领导的一致肯定。

1983年夏天,刘茂芝担任原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尚志功的秘书时,一次随领导赴大兴安岭林区传达有关会议精神。到达那天,当地正好停电。刘茂芝下午陪同领导调研后,晚上靠着一把蜡烛,忍着蚊虫叮咬,连夜将第二天需要的文稿一个字一个字写好、誊抄好。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将抄写整齐的文稿顺利交到领导手上。得知他忙了一个通宵,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夸他速度快、能吃苦。刘茂芝淡淡一笑说,要把事情做好,不吃苦怎么能行呢?能吃苦也是他的一贯作风。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1985年,刘茂芝报名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任司令部秘书处副处长的他白天工作非常繁忙,每天至少提前半小时到单位,把当天的文件等归类、准备好,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他就利用早起、晚睡挤时间,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晚上雷打不动要挤出两个小时学习。在两年时间里,将10多门功课全部一次性考过。

在老家的弟弟刘茂兰同样在努力提高自己。他在工作之余,报名参加了中师学习,顺利取得中师学历。因为学校撤并,他后来又调到堡城中心小学、竹西小学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给自己定好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竹西小学的师生至今记得,每天早晨走进校园,刘校长都会在门口和值勤老师一起迎接大家,带领大家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在竹西小学工作10年,刘茂兰带领全校师生将一个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先后创成扬州合格中心小学、省实验小学。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孩子,能从农村走出去,有党的培养、有时代的机遇,也离不开父母传承给我的优良家风。”2008年,刘茂芝从中国铁建退休,退休前任中铁物资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中国铁建工会调研员、外部董事等职。回望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从跳农门到跳龙门,刘茂芝深有感触地说,忠厚善良、吃苦耐劳是父辈传给自己的美德,也是自己隐形的翅膀。

刘茂芝的父母一直在农村务农。他说,父亲忠厚勤劳,识大体顾大局,农村实行大集体时,曾带头捐出自己家的水车等农具和耕牛,这些品德对自己影响很大。父亲在世时,自己每次回老家,父亲都要教育自己,工作上不能怕吃苦,与人相处不能怕吃亏。在这些淳朴道理指引下,刘茂芝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在不同岗位,都能赢得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刘茂芝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一直用爱默默支持子女前行。刘茂芝爱吃韭菜,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当兵离家前的一幕,“我们去部队是在三月,地里的韭菜才冒出一点小芽,我妈妈把韭菜根部的泥土扒掉,硬用剪刀从根部剪出新生的韭芽,给我炒了一碗韭菜。”这碗韭菜让刘茂芝回味了50多年,前几年还专门写了一篇《韭菜情》的回忆文章,发表在报刊上。

刘茂芝还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反哺家乡。刘茂兰介绍,老家的人去北京,哥哥每次都会热情接待,以前工资低的时候,工资甚至用不到月底。

退休后,刘茂芝特地在扬州买了房子,时不时回来住住。他说,从走出农村,再到回归农村,家乡已经不是当年的农村,到处都欣欣向荣。家乡是自己的根之所在,也是心灵的港湾。通讯员 赵楠 记者 仲冬兰 文/图

【记者手记】

个人的成长时代的印记

在四五十年前,跳农门曾是很多农村青年改变命运的热切梦想。刘茂芝和刘茂兰兄弟俩是时代的幸运儿,他们抓住机会,砥砺前行,在各自的岗位上终有所成就。一个农民家庭,走出了一个厅级干部,一个农村中心小学校长。

采访中,刘茂芝一再表示,自己能有今天,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感谢原生家庭赋予的美德。无论是在北国边陲修筑工事,还是翻山越岭修建铁路,抑或后来到国企工作,刘茂芝发扬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始终认认真真做事。他参与、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国家也不断给予他新的成长空间。

刘茂兰一直记得,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父亲始终是最积极的那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他的一生。前几年,江平快速路建设,影响到老家房子,刘茂兰带头签了拆迁协议,支援国家建设。如今的农村,早已经不是贫穷、闭塞的代名词。现在城乡融合发展,当年人们一心想走出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