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注册_【人世间】百岁老人一生传递书香 这是扬州最动人的芬芳

黄惠珍

黄惠珍手抄《朱子家训》

年轻时的黄惠珍

如今,夏季的阳光,已经非常燥热了。

每天清晨,趁着早凉,黄惠珍都会请护工,把她推到养老院的门口,听听林中清脆的鸟啼,看看池中盛开的荷花。

其实,她心里总期盼着,孩子来看望自己。进入老年之后,黄惠珍多有磨难,78岁车祸、88岁肠癌、96岁白内障、99岁骨折……她自己和子女们,也都觉得住在医养条件更便捷的养老院里更适合。

昨天,她的大女儿王慧就来看她了。看到女儿,黄惠珍心里甜滋滋的。

今年,黄慧珍100岁了。

父母早逝兄长持家

坚决让她走入学堂

黄惠珍出生于镇江,父亲在亚细亚煤油公司工作,母亲出自大户人家,在黄慧珍出生之前,家里已经有了5位哥哥。所以,黄惠珍的到来,让这个殷实的家庭喜出望外。父母给她取名“惠珍”,就有“视若珍宝”的意思。

小时候的黄惠珍,在父母兄长们的百般呵护下长大。比如过去在大家庭中,吃席往往是不允许孩子上桌的。5位兄长不可以,偏偏黄惠珍就有这样的特权,足以见得,她小时候得到的宠爱。

可惜,好景不长。在黄惠珍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了。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黄惠珍一下子成为了没有父母的孩子。好在,她还有5位深爱着她的兄长。兄长们按照父母的遗训,不仅保证她的生活衣食无忧,更是坚决让她走入学堂,学习文化知识。在读完初高中后,黄惠珍考上了国立女子蚕桑传习所,相当于今天的职高。

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父母双亡的女孩子来说,能够进入专业学府读书,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当时黄惠珍住在二哥家,二嫂有所微词,说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呢?二哥听到非常生气,说:“父母在世时,最疼爱小妹,现在若是有半点对她不好,就是对不起父母!”其他几位兄长以及大嫂,都坚持供她读书。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黄惠珍记在心头的一句话。多年之后,黄惠珍在扬州退休,知道在镇江生活的大嫂生活比较拮据,黄惠珍就将家里收集的各种瓶子,还有看过的旧报纸等,卖钱寄给大嫂。钱不多,但是每一分钱都凝聚着黄惠珍的感恩之情。

逃难渡江来到扬州

从此在这成家立业

黄惠珍从国立女子蚕桑传习所毕业时,赶上了抗日战争。为了躲避战乱,大哥把黄惠珍送到扬州,住在扬州石将军巷5号的大妈妈家。

尽管家里也有儿女,但是大妈妈对于黄惠珍,视如己出。这也让黄惠珍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那是一种让人从心底升腾的温暖。

大妈妈不仅关心黄惠珍的生活,更是把她的婚姻大事放在心上。正是在大妈妈的操持下,黄惠珍和王文琳相识,并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从此,黄惠珍在扬州定居了下来。

其实,黄惠珍和王文琳有着不小的差异。黄惠珍出自殷实之家,而王文琳则是煤矿职工之子;黄惠珍有5位哥哥的呵护,而王文琳则是家中老大,要照顾5个弟妹;黄惠珍算是大专毕业,而王文琳则是小学学历;黄惠珍开始是不识人间愁滋味,乐观开朗,而王文琳则是树叶掉了怕打破头的人,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忧心忡忡。

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相爱。来到扬州后,凭着自己的学历,黄惠珍在江苏省立实验小学教书,她上课认真勤勉,教书细心负责,她知道,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为国家培养出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都是自己所作的贡献。

那时的王文琳并没有正式工作,只是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家中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黄惠珍的收入。新中国成立后,王文琳有了工作,却常年在外地。随着孩子们一个个诞生,黄惠珍在家一个人既当妈又当爸,粗活细活,脏活累活都是自己干。她本来是一位娇生惯养的姑娘,可是当了母亲之后,就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起早贪黑,历尽艰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因为工作痛失儿子

辞职在家教书育人

黄惠珍和王文琳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小名叫做“六毛”,是一个胖嘟嘟的宝宝。因为平时忙于教学工作,他们就把“六毛”送到镇江二哥家帮忙带着。他们夫妻俩,每周都会去镇江看望“六毛”。

一个星期天到了,黄惠珍刚要收拾去镇江,王文琳说自己身体不适,下周再去吧。到了下周,王文琳又推脱说天气不好,看上去要下大雨,再过一星期吧。思儿心切的黄惠珍觉察出不对,追问王文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时,王文琳才强忍着悲痛,告诉黄惠珍实情,“六毛”夭折了。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黄惠珍一时无法接受,“六毛”才两岁不到,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感受这个世界……

等再次怀孕时,黄惠珍就下定决心,要自己带孩子。当时她在江苏省立实验小学的教学能力很强,工资收入不菲,还能拿到不少的尊师金,但她毅然辞去了工作,安心在家带孩子。大女儿王慧出生长大后,邻居们都说王慧既漂亮又干净,人见人爱,个个抢着抱。此后的孩子,也都是黄惠珍自己带大的。

培养孩子读书习惯

九旬手抄《朱子家训》

一个母亲,拉扯着6个孩子,谈何容易。

长子王桂章6岁时生病,中医西医看了个遍,黄惠珍将自己用尊师金买的金戒指卖掉,用来给王桂章调理身体,最终让他转危为安。二子王光明感染风寒,一直发烧不见好。听说有位儿科名医坐诊,黄惠珍带着孩子去求医,排队等候时,王光明突然抽搐了起来,黄惠珍跪在医生面前,边哭边求。医生立刻为孩子诊治,最终孩子痊愈。

上世纪50年代,王文琳在省交通厅工作,经常出差,临行前委托同事每月将工资寄回扬州。不料,同事竟忘记了这件事。那时候一般人家很少有积蓄,一下子断了家用,揭不开锅,黄惠珍就将家中一张三面玻璃镜的海绵梳妆台、一只海绵衣架、一件新皮袄、一双皮鞋全都卖了,卖了8元钱作为家用。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黄惠珍也重新工作。她后来在北柳巷小学、邗江施桥花园小学、高邮天山前进小学都做过教师,还去过供电局材料科任临时干部,在供电局黄金坝材料仓库当保管员等。每一份工作,她都认真对待,兢兢业业。

在家中,黄惠珍更是不忘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她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要读书的道理。比如讲苏小妹的聪慧,寓意无论男女,都要去读书;她讲“饭后钟”的故事,寓意看人脸色的日子不好过,自己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自强自立;她讲“韩信千金谢漂母”的故事,寓意得到别人恩惠,一定要铭记在心。

前几年,年愈九旬的黄惠珍还手抄《朱子家训》,一句一字,一笔一画,字迹工整,令人感佩。

六个子女皆有所成

孙辈饱受家风熏陶

长女王慧记得,她7岁那年,妈妈虚报一岁让她提前上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亲手缝制了一只紫色的书包,上面绣了五彩牡丹花和她的名字。这一针针一线线,寄托着妈妈的希望。1960年,王慧考上了附中,每学期老师催缴学费时,家里常拿不出钱来,妈妈一次次递交申请书,求老师减免或缓缴学费。想当初,妈妈这位骄傲的公主,从来没求过人,现如今,为了孩子上学,她不得不去求人。

初中三年,王慧学习不是很认真,中考时没有考上公办高中,只能上民办高中。暑假中,王慧陪妈妈去井上洗衣服,邻居陈阿姨见黄惠珍辛苦,就劝道:“嫂子,把大的推出去,找个工作,你的担子会轻点。”其实这个建议并不错,但是黄惠珍还是毫不犹豫地、义无反顾地送王慧读了高中。也许是觉了醒,也许是开了窍,进入高中后,王慧披星戴月读书,刻苦钻研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稳居班级第一,1966年,完成了毕业考试。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王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尽管如此,她依然抓住机会,认真复习,最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江苏新医学院扬州分院临床医学专业,后来又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此后先后兼任了扬州大学医学院系主任、总支书记、教务处长等职,并承担司法部监狱管理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被聘为江苏省心理咨询师评定专家组专家,退休后还被学校返聘8年,如今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

除了王慧,黄惠珍的其他5位子女,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读书,是这些年推动他们前行的最大力量。

让王慧倍感欣慰的是,她的一对儿女也很出色。小时候,她就经常对子女讲外婆的故事。王慧的儿子张立考入河海大学,现在扬州市交通系统任职,高级工程师,2020年荣获扬州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女儿张元1994年从扬州中学被保送到清华,1998年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随后前往美国留学,现在担任美国某大学的终身教授。

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的家风故事,没有豪情壮语,她却用教育,用读书,为后辈们铺就了一道成人成才的道路。   记者 王鑫 文/图

记者手记

扬州自古就是一座书香之城,这座城市的书香,不仅在于书院中传出的琅琅书声,更是落实在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之中。

面对黄惠珍,记者能感受到,这位百岁老人谈吐脱俗,举止清雅。数十年的读书教书生涯,在她身上烙下深刻的印痕,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黄惠珍老人是幸运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她能够得到读书的机会。此后,读书育人,更成为了她人生的主旋律。受她的影响,她的儿女,乃至孙辈,通过读书获得知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贡献。这样的一门书香,是扬州这座城市最动人的芬芳。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