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邮姓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倪文才通过一本《双秀堂张氏家谱》,向记者讲述了明代高邮乡贤张綖的家族源流。
寻获《双秀堂张氏家谱》
倪文才是在南京图书馆寻获这部《双秀堂张氏家谱》的。该家谱始修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高邮进士翰林院检讨、贵州学政夏之蓉作序,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光绪二十四年(1898)两次重修。《双秀堂张氏家谱》记录了张氏家族从明初到清光绪二十一代世系。
张綖(1487-1543),高邮乡贤,王磐女婿,明代中期诗文家、词曲家、词论家。他首倡的“婉约——豪放”二元说,曾在词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双秀堂张氏家谱》对张綖的生平是这样记载的:“綖公,字世文,郡庠生,与兄经、紘、弟绘有张氏四龙之目。明正德癸酉举人,八上春官不第,遂授武昌通判,专督郡赋。岁终行县令。有系民催逋者,公愀然曰,公赋固急,穷民冻馁囹圄中,可念也。亟使放归,责以春和完办。十邑之民感惠争输,唯恐或后。政声茂著,擢守光州,时值岁凶,请大吏得谷数万赈之,全活者甚众,尤加意学校,生徒德之。述职如京师,士庶咸冀其复来。湖广藩臬以躭吟谮之,公畅然而归,号‘南湖居士’,著有《杜诗通》《杜律本义》《诗余图谱》《南湖诗集》,卒年五十有七,入祀光州名宦祠,本籍乡贤祠,诰赠中宪大夫,州志有传,配王恭人,继配吴恭人,子守中。”
查《雍正高邮州志·张綖传》,其内容与谱中所记大体相同:张綖,“少聪敏,七岁读书通大义,口占为诗,十三遭父丧,哀毁如成人。”张綖26岁时(1513)考中举人,但后来八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于是拜见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被任命为武昌通判,专门督促郡县税赋征收。年终时,发现有的县令将拖欠税赋的百姓扣留起来,他严肃地说:“税赋固然着急,但是穷苦百姓忍饥受冻在监狱中,应该可怜他们。”于是放他们回家,责成来年春季交纳。到了第二年,十个县邑的百姓感谢张綖的恩惠,争先恐后地交纳了税赋。由于张綖政声茂著,被提拔任光州(今河南川潢县)知州。当时正是灾荒之年,张綖报告上级请求救济,得到数万稻谷,救活了好多老百姓,并特别关照学校,让学生受到优待。张綖上京述职,老百姓“吁天祷神,祈其复来”,湖广的布政使和按察使有嫉妒者,则作诗中伤张綖。于是,张綖去职还乡,筑室南湖(武安湖),自号“南湖居士”,增构草堂数楹,藏书数千卷,昼夜诵读。眼睛生病,仍然“令人诵而默听之,其癖好如此。”州志“张綖传”中还说到:“綖为诗文,操笔立就,而尤工于长短句,虽率意口占,皆合格调。年五十七卒,光(光州)士大夫至邮吊祭者接踵。”
张綖家族的源流
倪文才说,双秀堂张氏家族奉张彥佐为一世祖,也为始迁祖。家谱中记载:“一世,彥佐公,诰封中议大夫,陕之合水县人,世号‘大树张家’,子文质,仕元,至云南宣慰使,明洪武十八年(1385),赐第高邮,遂迎养南来,年九十九岁,同里相国汪广洋为撰百龄寿叙,永乐四年(1406),一百二十岁寿终,邑人以地仙曰之,州志有父子合传。
二世,文质公,元戊子科(1348)王宗哲榜进士,累官成都府知府,擢云南宣慰使司宣慰使,诰授中议大夫,奉梁王守滇。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下云南,诏仍旧官,明年,公朝京师,以目疾请老,择地高邮,遂赐第宝桥,月给米二石,钞百贯,子得义。”
查《乾隆高邮州志》卷十二“杂类志·轶事”中确有张彦佐和张文质的介绍,其内容与家谱所述基本相同。张彦佐原为“陕之合水人”(今为甘肃省合水县),在汉唐时期,函谷关、潼关以西地区泛称关西,所以张綖在他的诗词中有“我宗本关西”之言。张彦佐之子张文质,元朝进士,曾任成都知府,后提升为云南宣慰使,奉元朝梁王之命驻守云南。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军队平定云南,云南元军及宣慰使司归降明军。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云南,并降下诏书,任命张文质仍为宣慰使。洪武十六年,张文质进京述职,以眼睛不好为由向朝廷请求退职到高邮养老,此请求得到批准。洪武十八年,张文质将父亲张彦佐接到高邮居住,这时张彦佐已经99岁了,张彦佐到永乐四年寿终,享年120岁,被称之为“地仙”。
希望后人能够续修家谱
倪文才告诉记者,张綖的后人多以才华和孝道闻名。其中他的重孙张效先、玄孙张廷枢先后被记录在《雍正高邮州志》卷十“孝子外传”中。
纵观整个《双秀堂张氏家谱》,张綖家族在高邮历史上是名门望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可谓书香门第,忠孝传家,名人辈出,功绩流芳,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双秀堂张氏家谱》修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记述二十一世,到如今时过124年,又延续约有4到5代。倪文才表示,真诚希望高邮双秀堂张氏后人能够续修家谱,同时加强对张綖的文化研究,为传承高邮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