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上万册,被评为全省首批“书香家庭”
每年春节与家人拍一张“全家福”
7月17日凌晨1:10,老党员王继宗的生命定格在了90岁。
没有戏班唱戏、没有酒席道场,一场简单的丧事,却迎来了扬州文化学者、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街坊邻里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悼念,大家都想送一送这位有着不平凡一生的老人。
王继宗党龄长达67年。退休后,他投身社区志愿服务,每年坚持捐资助学,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每逢国家盛事、地方喜事,他都会自掏腰包举办一场展览,带领大家感受党的丰功伟绩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今年,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即便身患癌症,王继宗也没有停下办展的脚步,“病治不好不要紧,展览一定要办成”。直到停止呼吸,他的床头还摆放着一沓沓资料。
“病治不好不要紧,展览一定要办成”
昨天上午10点,王继宗老人的家中,很安静。老人的遗体已送去殡仪馆,他的两个儿子轮流陪同前来的亲友鞠躬悼念。
“父亲临终只字未提家事,心里只挂念着展览。”王继宗的大儿子王荣哽咽着说,父亲病情加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仍然没有丢下办展的念头,每天坚持在病床上收集资料。他也劝说过、心疼过,但父亲的回答是:“人各有志,病治不好不要紧,展览一定要办成。”
面对王继宗的遗像,身为老人生前的好友、扬州市收藏家协会地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史美鹤默默流泪。他说,在生命最后时刻,王继宗仍然关心这次“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展览,“就在半个月前,王老还让我骑三轮车载他到书店补充采购资料”。
“父亲不在了,展览还得继续办。”王荣说,经过父亲一年多的筹备工作,目前展览的展板、资料、实物已全部就位,“我们已经转交给了扬州市收藏家协会,委托对方来举办这场展览,了却父亲生前唯一的心愿。”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图片展”“抗美援朝回顾展”“扬州地图展”……8年时间,王继宗自费筹办了11场展览。王继宗生前曾说,通过看展览,可以带领大家学习党史,感受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
藏书上万册,获全省首批“书香家庭”
走进王继宗家中,“书香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一个“微型图书馆”,100平方米的房屋,近一半用于收藏书籍,4个房间、20个书橱,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医疗保健、名人著作、旅游指南、中国历史、党报党刊等,每一本书都留下了王继宗翻阅的痕迹。
王继宗出生于贫苦家庭,从小没有父亲,全靠母亲做帮佣一手把他拉扯大。无论日子多么艰苦,他总是喜爱阅读。如今他家的藏书达1万多册,光荣入选全省首批“书香家庭”。
“每天分时段阅读4小时-6小时,已经成了父亲的习惯。”王继宗的二儿子俞林说,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人居住,有书陪伴,父亲一点也不觉得孤单。疫情防控期间,父亲响应号召,闭门不出,每天除了读书,还会认真读报。在王继宗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个合订本,2个月时间、100多页纸、14万字,写满了读报笔记,内容包含疫情每日动态、抗疫人物故事等。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停,学习不止,不断自我充电,否则便是虚度年华。”这是王继宗生前常挂嘴边的话。他的孙子、孙女在书香家庭的熏陶下,阅览群书,孙子考上博士,成为大学教师,孙女历史学科成绩全校第一,研究生毕业。
钟情地图收藏,用“地图”记录家乡发展
王继宗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扬州市收藏协会地图专委会主任。因为家中收藏地图数量之多、举办“地图展”之频繁,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地图爷爷”。
“王老收藏的国内外地图有3000多张,其中扬州地图有近200张,最早的可追溯到清代同治年间。”史美鹤说,王继宗收藏的扬州地图,涉及房产、商贸、教育、行政区域、汽车、金融服务等十多个类别,地图一张比一张大、道路一张比一张密、地名一张比一张多,反映了扬州各行各业在70多年间的快速发展。
史美鹤拿出王继宗收藏的一张泛黄的“扬州市城区行政区图”,只见上面清晰地写着“一九四九年八月”。“从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扬州城由城墙包围,往西到石塔寺,往东到东关古渡,出了城墙就是农村。当时城内只有一条马路——新马路,就是如今的淮海路……”史美鹤指着地图说。
看地图、查数据,王继宗通过查询《扬州年鉴》获知,1949年扬城建成区仅有6.74平方公里,而如今已经扩大至140平方公里,70多年间,扬城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0多倍。史美鹤说,王继宗用收藏地图、举办展览,通过一张张“小地图”带领大家看扬州发展“加速度”,增强对家乡的热情。
一只人造革拎包,用了30多年舍不得扔
在自发前去悼念的人员中,还有一名特殊的“妈妈”。今年50多岁的黄女士(化名),也是广陵区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区的居民,全家没有稳定的收入,被社区列为特困家庭。“王老每年都会捐钱给我们家,让孩子顺利完成了学业。”谈及王继宗,黄女士抹了抹眼泪,一个劲地道谢。
在王继宗的遗物当中,一只破旧的人造革拎包显得格外醒目。“这只拎包,王老用了30多年,舍不得扔掉,补了又用、坏了又补。”荷花池社区党委书记曹霞说,王继宗对自己很“抠门”,对贫困孩子却很大方。
20多年来,王继宗每年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2000多元,帮助一个“希望工程”的孩子以及社区里的困难儿童。“从去年开始,王老更是加大了助困力度,每年都会捐赠1万元善款。”曹霞说,每当她到王继宗家中,都会看到勤俭节约的一幕,袜子破了舍不得换,吃得也很简单——馒头蘸点酱就凑合过日子。
生活中,王继宗最舍得花钱的地方莫过于买书和助困,对于他而言,买书读书和帮助别人才是最不需要吝啬的事情。王继宗常常说:“什么叫幸福,知足常乐就是幸福。”这也让很多街坊邻里受益匪浅,跟着学做好事、争做好人。
永记党恩,每年家庭聚会必上“党课”
“你看,这本厚厚的全家福相册都快放不下了。”王继宗的两个儿子坐在父亲的书桌前,翻开全家福相册,眼前一张张幸福的全家合照,令二人不禁陷入了回忆。
这本“全家福影集”的封面写有“不忘初心、永记党恩”八个大字,厚度足有七八厘米。自1991年起,王继宗坚持每年春节与家人拍一张“全家福”、上一节“家庭党课”,这一惯例已经保持了30年。
“去年春节情况特殊,为响应国家‘非必要不返乡’号召,我们一家留在南京过年。”王荣说,为让全家福“年年拍”不断档,父亲在除夕当天,先后赶赴他和弟弟的居住地,分别合影,以两张照片“拼凑”起了当年的全家福。
家庭是国家的组成部分,用王继宗生前的话来说,翻开全家福影集,从3寸黑白照到7寸彩色照、从三口之家到四世同堂、从简陋家居到家电齐全,一点一滴的变化,见证了小家庭的幸福变迁,更加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王荣说,他的一家共有10名成年人,其中9人为党员,为了让后代向党看齐,父亲以身作则,每年在拍完全家福后,都会为家人上一节“党课”,通报他一年的付出和贡献。父亲认为,他的岳母是一名革命烈士,他想通过“榜样精神”,将红色传承一代一代传下去。
记者手记
入党就是为了奉献 老人用一生兑现承诺
初见王继宗老人,还是在5年前的一次采访。他蹬着一辆生锈自行车、拎着一只破旧人造革拎包,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当他从包里掏出一沓现金递交给社区工作人员时,一句“帮我转交给有需要的孩子”,老人的形象立马高大起来。
一次又一次的捐资助学、一场又一场的公益展览,记者与王继宗老人也熟络起来,老人身上那股党性和人性的光辉,属实令人感动。“入党就是为了奉献”,这是王继宗老人入党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他用一生来践行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王继宗是个平凡人,但他又很不平凡。王继宗生前常和记者说:“很多时候我做得都微不足道,但真的希望自己能够发挥余热,让更多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通讯员 曹霞 周小干
记者 陈晨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