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注册_文昌路、扬子江路、柳湖路…… 那一年扬州诞生了这些路名

扬州文昌路

【人物名片】

王克胜

扬州市政协原副主席

万物皆有姓名,城市如此,街道亦然。当我们进入一座陌生的城市时,都是要靠道路、街巷的名称,寻找到最终的目的地。地名既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也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精神面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地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形象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当我们走在扬州的道路上,感叹文昌路的畅达,扬子江路的宽阔,这些扬州市民无比熟悉的路名,都是在1998年诞生的。

那时地名状况较混乱

文昌路上有六个路名

1997年扬州市民政局领导班子调整分工,由我分管区划地名工作并兼任扬州市地名办公室主任。刚接手这项工作,我就感觉到扬州市区的地名状况很混乱,亟需进行整顿。

那时扬州地名随意性很大,一些不经申报、不经论证、未经政府批准、随意命名或以建设工程项目名称代替地名的现象,在市区频频出现;一些过于土俗、讹传和文化品位不高的地名仍在沿袭使用;有路无名、一路多名,以及在一条轴线的主干道上,有东路无西路,有南路无北路等现象也不少;新建的道路、居民住宅区、楼幢名称更是随心所欲。

比如以文昌阁为中心的东西向路,是扬州的主干道,也是扬州政治、金融、商贸主轴线。以前向东依次有三元路(619米)、琼花路(1100米)、解放东路(870米),向西依次有石塔路(742米)、石塔西路和未经市政府批准命名的同兴路等,并一直延伸至邗江建设区内。本是一条路,却有6个路名,人为造成“一路多名”,显得十分零碎。当然对于本地老百姓来说,这些路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位外地人,可能就会摸不清头脑,明明是一条路,为什么走着走着就换成另外一个路名了?

此外,地名标志的书写和设置也不够规范,有相当一批道路、街、巷、居民住宅区未设置标准地名标志和门牌,已设的地名标志在用料、制作、安装等方面也不规范;居民门牌编号重号、漏号、自编“吉祥号”等现象严重。

提出提案清理整顿地名

政府出台具体政策措施

面对这一牵一发能动全身的工作难题,我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或者单凭一个主管部门的力量很难改变局面,必须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必须寻求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但是从哪里入手呢?我想到自己党派市委负责人和市政协常委的身份,于是起草并以党派市委的名义在1998年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依法整治地名,维护名城形象》的第505号集体提案。在这个提案中,我建议尽快对市区地名进行全面清理整顿,规范设置各类地名标志,通过清理整顿,强化政府的地名管理职能,实现扬州“地名命名标准化、地名标志规范化、门牌编码科学化、地名管理法制化”。

这份提案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3月6日,市政府以19号政府令发布了《扬州市地名管理办法》,结束了扬州没有地名规章的历史。此后,市政府办公室又以扬政办发(1998)71号文件转发了市地名委员会关于《扬州市市区地名清理整顿实施方案》的通知,并从各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市区地名清理整顿工作班子,在市民政局集中办公,由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为使扬州市地名命名、更名更加科学、规范,我们还成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地名专家组。我们策划开展了“鸿翔杯”市区好地名建议有奖征集活动,活动方案经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后,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提笔写出自己心中的好地名、好建议。我们启动工作之后,每一批更新的名称,都会在报纸上进行公告,一共进行了六次,每次公告都能引起市民的热烈讨论。

命名多条道路、街巷等

文昌路、扬子江路“诞生”

根据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扬州市区地名清理整顿工作从1998年5月15日开始启动。截至当年年底,共命名、更名28条路、6条街、4条巷、31个居民住宅区、2条河、16座桥、10个广场、1座公园、3幢建筑物。这些命名、更名的每一条地名都具寓意,绝非随意而为之。

比如文昌路,经专家组反复论证,决定将这一条主干道定名为文昌路(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段)。当时争议很大,记得后来市人大专门组织了一次地名整顿工作专项评议,评议中有很多代表反对将原来的路名改掉,还有代表认为像扬州这种城市,没必要将一条马路分什么东路、中路、西路,不必一味模仿大城市的布局。后来我反复跟代表沟通解释,我坚持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扬州城市的骨架必将拉大,这是谁也挡不住的趋势。地名命名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将城市通衢大道统一命名并以方位分段,不但大气,也很方便。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东水西山一路牵,长达50公里的文昌路已经成为扬州最重要的东西主干道。

文昌路是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还有南北走向的,那就是现在的扬子江路,之前叫通港路。以前由北向南依次称为扬天公路、念四路、通港路,一直至扬州港。鉴于这条主干道一直通到长江边,而长江下游一直有“扬子江”之称,历史上扬州境内曾设过扬子县,以“扬子江”来命名此路,不仅气魄大,现代气息浓,而且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扬州市区今后向沿江发展埋下了伏笔。据了解,当时省内其他城市尚无一条以“扬子江”命名的路名,因此,定名为“扬子江路”,并分为北路、中路、南路三段,对于扬州而言,显得意义独特。

此外,还有一些道路的命名也很有意义。比如现在四望亭路通往瘦西湖南门的路,是一条景区道路,原来叫做通湖路,也很好理解,就是通往瘦西湖的道路,但文化内涵显然不够,于是,我们借用扬师院的“柳湖半岛”,将此路更名为“柳湖路”,既具地理特征,也显得很有诗意。

还有原来的苏农路,因江苏农学院而得名,当时江苏农学院已并入扬州大学,再叫苏农路,已显得不规范。后来,新闻大楼建成后,这条路向西不断延伸,一直延伸到邗江建设区内, 并与原新城路交叉形成十字路口。这一条路和原新城路两侧汇聚了扬州新闻、教育、文化单位。因此,将此路命名、更名为文汇路(分东路、西路两段),借用清代扬州曾有的全国著名的文汇阁藏书楼之名,取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人文荟萃之意。

四望亭向西这一条路,那几年经过逐步开发,已具规模并成为市区东西向又一条干道。以前,此路分别有开明桥(几十米)、县学街(约200米)、西门街(370米)、西门外大街 (280米)、双桥路(750米)等名称。经改造拓宽后的西门街还被不规范地称为“美食街”。根据专家建议,以路东首的古迹四望亭作为路名,既形象,又有内涵,易找易记。

以“月”和“鹤”命名桥

地名的隐形价值不可忽视

随着扬州新城区的不断开发,建筑物、桥梁也越来越多,过去几乎都没有规范名称。老城区的一些桥名,因城市建设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意义。我们依据扬州素有“月亮城”的美誉,又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名句,提出在市区部分河道上的桥梁可用“月”和“鹤”系列来命名。后来我们在新城河上命名了吟月、咏月、望月、揽月、得月、赏月等桥名,在二道河上命名了来鹤、骑鹤、放鹤等桥名。这些桥名正式命名、更名后,多数市民认为这样命名既形成了序列,又体现了扬州特色。

我们在更新街巷路名时,充分考虑到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老城区内的街巷地名严加保护,因为这些地名经过历史的沉淀,都有了深厚的历史意义。我们整顿的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出现的不规范地名。

我们还借这次地名清理整顿的机会,在市区地名命名更名中,将扬州所辖县(市)区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在已有江都路、广陵路的基础上,将邗城大道更名为邗江路,将新城路更名为维扬路,在西区命名了真州路(代表仪征),在东区命名了秦邮路(代表高邮)、安宜路(代表宝应)。

地名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隐形价值不可忽视。由于一些单位对建筑物名称的申报意识较为淡薄,致使建筑物名称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出现一些建筑物重名现象。比如当时市区就有3个“蓝天”、2个“冶春”、2个“春兰”。在那次地名清理整顿中,将建筑物命名纳入了正常管理范围,规定建筑物名称也需向地名主管部门申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才可公开使用。

地名整治是项民心工程

后续讲好地名中的故事

地名整治是项民心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科学性、技术性强。在论证和审议新地名命名、更名方案时,地名专家组和地名委员会的委员都怀着对扬州历史的敬畏、对现在和将来负责的态度,依据国家地名政策和有关法规,认真推敲每一条路、街、巷、河,每一座桥、每个居民住宅区的命名、更名。特别是纵贯、横贯于扬州市区的通衢大道,专家、委员们虽也有不同意见,但经过反反复复多次论证,最后集思广益,采取了大多数人较为集中的意见。

由于受习惯影响,广大市民开始对新地名会有一个逐步接受和适应的过程,一些市民当时对市区主干道名称的更改有一些反映,也属于正常现象,新地名用一段时间后大家也就适应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地名管理一定会与时俱进。我一直认为,地名管理必须体现三性:一是规范性。地名工作是政府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之一,必须强化地名的政治意识、政策意识、标准意识和文化意识。地名的规范性包括:地名门类的规范性,包括自然地理、行政区划、道路街巷、建筑物、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名胜古迹、纪念物、游览地、城市公共设施等;地名要素的规范性,包括通名要素和专名要素。完整的地名必须是专名+通名。通名讲规范,专名讲文化。所谓通名讲规范,过去那种通名重叠、通名缺失、通名乱搭以及一路多名、一名多用、有西无东、有南无北等现象都是地名要素不规范的表现。专名讲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语言文化等,尽量避免低俗、庸俗、冷僻、洋化或者不符合地域特色甚至违背政治标准的地名出现;二是史料性。地名不仅是行路的指南,更是文化的积淀、历史的轨迹、城市的名片;三是故事性。重视有故事的地名,讲好地名里的故事,这方面我们后来也做了很多跟进,比如前几年由我主编的《扬州地名掌故》,今年由我主编的大运河地名丛书《扬州印记》。

记者 王鑫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