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海在琢玉。受访者供图
汪德海的玉雕作品。
记者 肖为
天下玉,扬州工,源湾头。
湾头古镇自古就是扬州的琢玉中心,琢玉历史源远流长,众多玉雕能工巧匠在此抱团发展。日前,扬州玉雕大师汪德海成功入选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中国玉雕之乡·湾头”增添了光彩。
汪德海,人如其名。他的个人品德和玉雕艺术都令人称赞,可谓德艺双馨;他采扬州琢玉技艺之所长,自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具有宽广博大的胸襟,可谓海纳百川。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湾头古镇的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听汪德海大师讲述他的玉雕故事和艺路人生。
艺无止境:四十余年精益求精
“我出生在玉雕之乡扬州,且从小就特别喜欢美术,因此197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扬州玉器厂,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学习玉石雕刻。”汪德海告诉记者,当时他才18岁,与玉雕一结缘就是四十余年。
汪德海并不满足于做一名简单的“琢玉人”。“我的作品要有我独特的思想,我就暗下决心学绘画、学设计。”汪德海说,当时教授琢玉技术的师傅称“汪德海的眼睛像照相机”。“我不仅白天跟着厂里的老师学习玉器雕刻基本技法,更记下了很多老师的优秀画稿。每天晚上细细琢磨白天看到的精巧设计,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描画出新的设计稿。”
“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汪德海回忆道,当时同一批进厂学习玉雕技艺的有四十多人,他立下目标,一定要做最优秀的那一个。凭着这股韧劲,汪德海在玉器厂求学的几年里,比常人更吃苦耐劳,“事实证明,我确实做到了。”
精益求精,艺无止境。汪德海从事玉雕艺术四十余年,在继承前人玉雕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突破、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
突破创新:眼光和思维日日新
汪德海擅长人物和花鸟摆件、把件、挂件等各种玉雕款型的创作,特别是在山子雕的设计和雕刻技法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传统山子雕作为“扬州工”的代表品类之一,主要有外雕法和内雕法两种技法,也就是所谓的“砍山子”和“保形掏洞”。汪德海在继承传统山子雕技法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创新,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了玉石的精华之处。
和田玉料是不可再生资源,汪德海认为要珍惜每一块玉料,给后代留下继续创作的可能。
“我在山子雕上的创新之举,最重要的目的是惜料。”汪德海说,作品《霄汉回翔》真正体现了“惜玉如金”,完工后所去除的材料不足一公斤,“《霄汉回翔》是我真正意义上革新传统山子雕‘保形掏洞’手法,改为外山雕形式的作品。”
敢于创新突破,汪德海精品佳作不断面世。2007年“天工奖”获金奖的《女娲补天》,汪德海又一次突破自我,向大家展示了山子雕的魅力。同样是山子雕,与《霄汉回翔》不同的是,《女娲补天》的美感核心来自于女娲体态和衣纹所形成的S形线条。可以说,这样的创新设计,在山子雕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传承授艺:玉雕艺术生生不息
近年来,汪德海在坚持个人创作的同时,向喜爱玉雕的年轻人普及玉雕知识,并致力于培养扬州传统工艺美术玉雕技艺和玉雕文化的后备人才,助推扬州玉文化传播。
记者了解到,汪德海被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聘为客座教授,同时被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原江苏省扬州市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参与校企合作共办现代学徒制培训。
“收徒传艺数十年,累计传徒200多人。”汪德海介绍,其中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省级工艺美术名人2人、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4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9人,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5人、中级工艺美术师资格6人。
“年轻血液的加入,让玉雕艺术生生不息。”汪德海说,希望更多人能热爱并投身于玉雕创作事业,将扬州玉雕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