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家的新书房
■程兆君
一个读书的小小空间,一个放书的小小书架,从儿时起便一直是埋藏在我心里的渴望。
十年前,搬了新家,我不仅有了一排书柜,而且有了20多平方米的书房,有了专用办公桌,还有了电脑。
当我心满意足地坐在女儿买的懒人沙发上,捧着一本书的时候,那份惬意,那份满足,是无法形容的,真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称心如意之人。
半个世纪之前我们全家在兴化农村,七口人住四间茅草屋,点的是煤油灯。除了教科书,我没有一本课外书可读。我在村小学读了两年书后,哥哥们外出打工了,没有劳动力的父母亲带着我和姐姐回到扬州城,住在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晚上我睡在地板上,天一亮便早早起来,收起铺盖。
1976年防震抗震,我们在巷子里搭了间6平方米的棚子,便是我、姐姐和母亲的栖身之地,不要说书架,连张桌子也没有,我都是坐在路灯下,书和本子放在腿上完成作业。
直到1979年落实政策,我们的户口回到城市,返还了之前居住的房子。我与姐姐有了一间厢房,共有一张书桌,那时我已经读高中了。后来姐姐出嫁,我购置了一个简易的竹子做的书架,将教科书和仅有的几本小说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架上。记得当时摸着小书架,咧着嘴开心地笑了又笑。
1987年成家,当时扬州机械厂分配了两间28平方米住房,打了一个木书柜,很结实,但我们两个人的书仍然不够放,于是我们便将暂时不用的书装在纸箱里,放在书柜顶上。
十年前,我们在扬州搬了两次家,面积也从28平方米到50平方米,再到100多平方米,从结婚时的一个书柜到拥有整整一排书柜,我终于可以尽情地买书读书了。
有了书柜,书有了归宿,也有明亮的灯光、安静的空间,已经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唯独遗憾的是夜读常常影响家人休息。当时母亲与我同住,祖孙三代,没有多余的房间做书房,女儿下晚自习后,她做作业,我坐在她身旁读书。
母亲一直住在北面的房间,两间朝阳的让给我和女儿,所以我一直想着要改善母亲的居住条件,让她老人家也有个朝阳的房间,自己再有一间独立的书房。
这个十年,女儿南大研究生毕业有了很好的工作,在南京安了家,有了第三代,全家收入有了质的提高。我们便置换到现在的新房,小高层,前面就是漕河,视野开阔,向西是宋夹城,东是古运河,北是大王庙,还有独立的车库。
拿到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规划我的书房,按墙面大小定制了满墙书柜。去年退居二线,我把办公室的书搬回家后,书柜又明显不够用了。我便又在另一面墙定做了书柜,将书房的角角落落填满。看着满满一屋子的书,我心满意足:愿望实现了,余生就静静读书吧。
责任编辑:刘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