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
这个暑假,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王磊在扬州生活科技学校的面塑工作室暂停对外开放,他便将自己的代表作品、原材料、工具等搬到了学校招生大厅的一角。嘈杂之中,衣袂飘飘、栩栩如生的面人和他静心“拿捏”面团的身影,很快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好奇地捏捏、瞧瞧,继而啧啧赞道:“真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用面团做的呀!”“如果咱孩子学得这门手艺,将来还愁啥饭碗哟!”
■梅静
王磊
“凡人”小传
扬州生活科技学校教师,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中国淮扬菜名师。曾获全国烹饪大赛食品雕刻银奖,江苏省第四届创新菜大赛食品雕刻特金奖,江苏省第五届烹饪大赛食品雕刻金奖。
“凡人”自述
一个普通的面团,对我而言,却是一个奇妙的生命体。只要足够用心、用情,“拿捏”之间,它就有了灵魂,并曼妙起舞。
王磊在创作面塑作品
食品雕刻师的转型
“我就是个手艺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头戴一顶棒球帽、脸绽坦诚笑容的王磊,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青春许多。
出生于1972年的他,是地道的扬州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烹饪与营养专业毕业,在扬州生活科技学校担任教师,主授中餐烹饪。
淮扬厨艺十分讲究视觉美感。白案中的席点,便有金鱼饺、海棠酥、蝴蝶卷等多种经典造型。红案中的瓜果雕刻,则根据时令和宴会主题,有西瓜盅、龙凤呈祥、魁星高照等丰富样貌。两者本质都是雕塑,只是原料有别,一个用面团,一个用瓜果。
相比瓜果雕刻,面塑在中国饮食史上更为源远流长。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仅面饼的制作方法就有十余种。唐宋以来,兼具食用性和观赏性的面食开始广泛应用于祭祀、庆贺、馈赠等民俗活动。明清时,更加精致并具文化内涵的面塑相继出现,如过年供奉的“天官赐福”,婚礼使用的“龙凤喜饼”等。
在扬州,清乾隆年间让圃主人陆钟辉在诗作《分咏扬州岁暮节物,得春健人》中云: “连宵舂玉粒,蒸粉制为人。不作龙钟样,难模戌削身。献亲祈老寿,随俗馈新春。比似娲抟土,相看一笑频。”里下河水乡祭祀祖宗时,常用面粉捏四个小人放在供桌上,形似墓道上的翁仲。瓜洲有定婚下茶用面制龙凤抢珠、万年青、荷藕等,做寿用面制寿星、寿桃、仙鹤等,祭供用面制荔枝、鸭梨、柿子、西瓜、石榴等习俗。至今,沙头、李典一带仍有娘家为出嫁女陪送面塑“十样锦”的风俗。
除了可以食用的面塑,扬州还有一种只供观赏的“看盘”,起源为船宴。扬州厨师在高档宴席上也陈设看盘,以面塑制作吉祥物,色泽悦目,形象逼真,以烘托宴会气氛。
相对于常规面点制作和菜肴烹调,面塑和瓜果雕刻无疑是费工费时的,经济收益却未必成正比,因此当代年轻人愿意沉浸其中的并不多。但在求学期间,王磊就显示出了对此的浓厚兴趣。老师示范时,他目不转睛,生怕漏掉一个细节。下课放学了,他自己花钱买来原料,一遍遍地上手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本科毕业时,王磊能够高质量完成各式面塑以及瓜果雕刻,其中瓜果雕刻“群狮欢舞”“反弹琵琶”分别在市级和省级烹饪大赛中获奖。
担任中餐烹饪教师之后,练习变成了研究,王磊发现自己最有心得、最能抓住学生眼球的,还是这两项技术。2007年,为祝贺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升空,他创作食品雕刻“嫦娥奔月”,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并在同事间赢得了不少点赞:“你的食品雕塑挺有艺术品位啊!”
王磊也觉得自己有点与“艺术”沾边了,随之而来是对作品的日益珍爱。然而,面粉和瓜果的材质特性,决定了它们的速朽生命,面塑最多保存一两天,瓜果雕刻更是只能“绽放”于当次宴席。眼见自己劳心费力创作出的成果转瞬即逝,王磊痛在心上。
如何留住作品的生命?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他发现在面团中添加防腐剂、颜料等制作出的艺术面塑作品,表现力更加丰富,稳定性也更好,可以长期保存。
新的创作方向得以明确,王磊心中涌过一阵欣喜,但很快,他就感到了压力。因为他知道,艺术面塑比传统的席点、看盘、瓜果雕刻要复杂、精深得多。
“牧童”
沉潜学艺十五载
艺术面塑是相对于传统面塑的一个概念,而其中的人物面塑,又是艺术元素之集大成者。它综合运用人体结构学、色彩学、透视学、素描等知识,可以表达丰富的艺术内涵,呈现多元的艺术风格。
扬州人物艺术面塑首记于文字,是清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其云,扬州平山堂一带有卖艺摊贩“以五色粉糍状人形貌,谓之捏像,鬻者如市,手不停作。”
光绪年间,扬州教场南头有家“袁润之捏像小馆”。主人善于袖中捏面人(有时用泥),自称“嵇康是吾业之祖”。其作品惟妙惟肖,宦商争购。宣统末年,其作品获南京劝业会优等奖。晚清黄鼎铭《望江南》词曰:“扬州好,捏像合推袁。妙肖传神真面目,装潢馀事小琴樽。绝技擅专门。”
当代扬州人物艺术面塑有两个流派,一是何派,二是姚派。何派简约、质朴、生动,姚派清秀、传神、精致。
何派代表人物为何传俊,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6岁从父在家乡兴化学捏面人,后跟着乡下戏班辗转四乡八镇。在堂会、庙会上,他读懂了《三国》《水浒》,并与做泥人、吹糖人的前辈交流技艺。他惯常所捏的百十个人物中,九成形象来源于舞台。其“70后”女儿何燕兰,是何家第四代面塑传承人,作品融入卡通等时尚元素,颇具时代气息。
姚派代表人物为姚长英,原为扬州玉器学校教师,美术功底扎实。其所塑人物结构准确,表情传神,姿态优雅,细节考究,令人叹为观止。后其迁往苏州发展。
王磊深知,人物面塑是艺术面塑领域的“皇冠”,而要向上攀登,必须向下扎根,打好美术基本功。他找来高校美术教材,进行系统学习。在书本和实践中,他的认知逐渐清晰,比如人脸的理想比例是“三庭五眼”,即:从前额发际线至眉骨,从眉骨至鼻底,从鼻底至下颏,各占脸长的三分之一;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为五只眼的宽度。再如,头与身子的最佳比例是1:7,仕女可以达到1:8。
他喜欢古代武将的英姿,也喜欢仕女的优雅。戏曲人物、优秀连环画、年画等都是他的取材蓝本,但他从不照抄照搬,而是根据面材的特性和自己的审美,加以大幅度的改造。他提前打好腹稿,然后绘出草图,再一遍遍地琢磨和修改,直至完全满意,才开始动手制作。
在捏制手法上,他提炼出了揉、捏、压、搓、贴、粘、捻、抹、绘等九大技法。为增添作品的意境,他还创设了“滴露”技法,即用环氧树脂、固化剂等液体进行混合,凝结成固态却十分逼真的“水滴”。事先放入几尾“锦鲤”,一湾荡漾着生机的“水池”便成了。
“战长沙”
我的灵魂,你的生命
王磊对面塑的用心,让他所在的学校深感欣喜,于2000年专门开设面塑课,由他担纲教学。兴趣与工作的结合,也使王磊更加激情喷涌。课余时间,他几乎都猫在学校配给的一间工作室里,与心爱的“面人”相伴。为此,他没少受妻子嗔怪:“你每天陪他们的时间比我长多了!”
无数个寂静的时刻,王磊独自面对这些“面人”,恍惚之中,他觉得自己有很多话儿要对“面人”诉说,有绵长的情愫要向“面人”倾吐。
心中情,手中意。当王磊再次“拿捏”面团时,它仿佛有了温度和灵气,仿佛能够听懂他的每一次心跳和每一声叹息了。
完成于2020年夏季的“牧童”,是王磊童年情思的凝结。一头健硕的乌青水牛,微仰着头,惬意踱步。它的脊背上,一个孩童横握竹笛,悠然吹奏。静观此作,人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久违的田园气息和孩童的无边快乐。
幸福,来源于精神。2021年,王磊耗时一个月创作的面塑“飞天”,就是这一思想的再现。几朵祥云之中,一位仙界丽人袅袅娜娜,飞身而下。她的曼妙身姿和憧憬面容都在清晰告白:人人都道天上好,谁知瑶池多寂寥;舍弃荣华下凡尘,平淡烟火最美妙。
英雄相惜,青史留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与黄忠鏖战长沙一节,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两人交手百余回合却不分胜负的冲天豪气,时常激荡着王磊的心。2022年春,他决定用面塑留住这股精气神。他反复阅读小说中的这一桥段,并抽取其中有关两人的相貌、服饰、坐骑等内容,进行重点研究。烂熟于心之后,他开始勾画草图。为了展现捉对厮杀的冲突感,他设计了两匹腾空嘶鸣的战马,一匹艳若赤霞,一匹烈如红焰。马背之上,红脸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白发黄忠挥舞赤血刀,兵器撞击之处,尘土滚滚,鼓声阵阵。
平面图纸转化为立体面塑,功夫全在手中。王磊用不锈钢丝扎好战马骨架,再用锡箔纸层层缠裹,使身体壮大,然后用调好色的面团加裹于外层,并用工具塑出马体的强健肌理。尤其是两匹马的鬃毛,几乎根根立起,御风飞扬。
人物传神的关键,在于准确刻画其内心世界。王磊手中的关羽,虽然在向黄忠全力挥刀进攻,但脸上并没有令人胆寒的腾腾杀气,相反,溢满了敬重和怜惜之情。而黄忠,虽已韶华不再,但他坚毅的目光、奋力的面容,分明在吟抒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屈豪情。
春尽夏至,王磊倾注无数心血的面塑作品“战长沙”终于问世。放下刀具的那一刻,他有一种几乎虚脱的感觉。他知道,这是自己的灵魂融进了作品,并化作了它的鲜活生命。
(作品图片由潘恩骥拍摄)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