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兵在修复清代半桌
今年47岁的张恒兵在扬州湾头出生长大,17岁时开始传承家族手艺。30多年来,从扬州到上海再回到扬州,他用精湛的修复技艺,让上千件流传百年、甚至更久的古旧家具重现往日神韵。
苦练家传技艺
张恒兵“化腐朽为神奇”的古旧家具修复手艺来自家传。他的爷爷和大伯都是古旧家具手艺人,到他这一辈已经有100多年了。张恒兵介绍,爷爷的手艺是在上海一家古旧家具修复店当学徒时学的,之后在上海一直工作到59岁。其间,他的大伯接过爷爷的衣钵,前往上海学习手艺。待大伯学成后,爷爷回到了家乡湾头,大伯则在上海城隍庙附近开了家古旧家具修复店扎下根来。
“印象里,爷爷回来后,从早到晚都在进行古旧家具的修复,包括一些复杂的雕花制作。”那时候,张恒兵已经八九岁了,爷爷总会有意无意地培养他对木作制品的兴趣,经常让他帮忙收拾工具、磨工具等。“在给爷爷打下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古旧家具越来越充满好奇。”1992年,17岁的张恒兵前往上海跟着大伯苦练家传技艺。从认识几十件大大小小的工具到基础的刨木头,从研究家具结构到钻研雕花风格……回想起做学徒的日子,张恒兵说,手掌都被工具磨出了水泡,“特别疼,时间长了,变成了老茧才好点,不过最关键的是,干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得心无旁骛沉下心来。”
经过两年多的钻研摸索,张恒兵开始独立在上海为古旧家具“把脉问诊”。其间,有一位顾客送来一把晚清时期的红木太师椅,“椅子后面的雕花缺少了一个,顾客点名要我大伯修,可他太忙了,就交给了我。”对于这个机会,张恒兵十分珍惜,他仔细研究琢磨雕花图案风格,做到胸有成竹后才动手修复。“最后花了七八个晚上顺利完工,顾客看到椅子时很满意。”
张恒兵的工具
痴迷修旧如旧
2002年,在上海待了15年的张恒兵为了照顾远在扬州的妻子和女儿,回到老家湾头开始从头起步。
“我喜欢这一行,毕竟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老手艺,而且扬州盐商文化悠久,古旧家具修复有前景。”从上海回到扬州,变化的是城市,不变的是张恒兵的匠心。他说,修复古旧家具不同于一般的木匠活,它涵盖了锯、刨、凿、雕、镶嵌及上漆等工艺,“这更考验手艺人的综合技艺,要在原有家具的基础上,让古旧家具修旧如旧,这其实很有挑战性。”
2008年左右,张恒兵应一位藏家之邀到苏州修缮一张红木床,“到地方一看,发现原是一张清代中期的红木手工拔步床。当时这张床全部拆开放在一个角落,而且没做任何标志。”张恒兵介绍,古旧家具大多用的榫卯结构,特别是床,结构更为复杂,因是手工制作,每根木料所投的榫眼都是固定的,一旦装错一个,便需重头再来。“这张床有上百个榫眼,每个榫眼都要投试,修复难度可想而知。我当时凭着经验,花了一个多月,最终修复完成。”张恒兵说,看着原先的一推木料变成一整张拔步床摆放在自己面前,成就感油然而生。
2014年,因为湾头拆迁,积累了一定客源的张恒兵来到扬州老城区剪刀巷,租下了一个小门面继续做生意。这一干,转眼过去了7年。张恒兵说,从当学徒到现在,经他手修缮过的古旧家具,大到床、椅子、桌子,小到梳妆盒等,全部加起来已经有数千件,“其中红木家具就有800多件,椅子有500多张,每修完一个,我都觉得自己像是救了一位‘老朋友’。”
古旧家具焕发新光彩
计划申报非遗
张恒兵说,自己的不少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只是目前这古旧家具修复和制作工具的老手艺无人继承,“女儿在上大学,家里的侄儿来学了半年就熬不住放弃了。这是一个枯燥的行业,心要定下来,才能坚持到最后。”
张恒兵拿着一块木料,前后不停地移动打磨着。为了让传承三代的百年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他最近有了申报非遗项目的念头,“感觉自己身上有一份使命和责任,希望能让传统手艺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古旧家具残件‘起死回生’。” 记者 史盼盼 文/图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