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和都是自己写宣讲材料
临近教师节,在宝应西安丰,村民们路上遇到退休老教师陈以和,都会向他道一声节日祝福。他是当地出了名的红色宣讲人,今年已经77岁,从1995年起,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新四军在西安丰的历史,已经在当地讲了27年的红色故事。
业余时间整理新四军历史
西安丰镇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淮宝支队在这里开展敌后斗争。曾经是西安丰镇初级中学语文老师的陈以和,从1995年起,就利用空余时间研究新四军在当地的历史,学习新四军精神。
陈以和介绍,西安丰镇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粟裕、陈丕显、叶飞、钟期光等一批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中共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苏中军区暨一师师部均迁入安丰,随之迁入的还有苏中公学、苏中党校、《苏中报》报社、江淮印钞厂等近30个单位,红色资源丰富。
1995年西安丰镇筹建“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需要搜集抗战遗存和新四军历史资料。陈以和当年不仅参与筹建,建成后还成了馆里的宣讲员,一边宣讲,一边继续整理历史资料,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会抽时间去讲解。
还原小英雄王元甲的事迹
“当年在西安丰战斗和经历的人,都是历史见证人。”陈以和称,从1995年起,他有了整理本地人在革命斗争中的事迹资料的想法。那段时间,他经常在自行车上绑着一箱方便面,利用周末时间在当地寻访,饿了就向村民要一些热水泡面充饥。
为了找到1943年春,因给新四军五十二团贴传单而遭到日本鬼子杀害的小英雄王元甲被追认为烈士的材料,陈以和去淮安市档案馆查找。当时,正逢淮安档案馆搬家,所有的档案资料都堆在一个大厅里,他和一位工作人员慢慢地找,用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在淮安市档案馆里找到了关于王元甲的材料。
“四处打听,有线索就去核实,寒暑假和周末,我都耗在上面了。”陈以和称,有时以前的见证人去了周边县市定居,他也会骑着自行车前往,在外面住宿,找到了要找的人,求证核实过后再返回。根据当事人的回忆等整理成材料,抢救了本地人参与抗战的宝贵事迹资料。
陈以和在讲红色故事
自费走访当年老兵等上千人
除了搜集本地人的抗战资料,从1999年起,陈以和开始寻访当年新四军老同志,通过各种途径寻到的联系方式,联系全国的新四军老同志数百次之多。除了电话联系,他还通过寄信等方式寻找当年文物、历史资料,寄出的信就有2000多封。
“除了电话和信,我还去拜访当年的老兵。”陈以和自费一万多元,去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走访新四军、八路军老领导、老同志近千人。不少老同志将当年用过的东西和资料等捐给了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里的红色物件渐渐多了起来。
除了当年新四军老兵捐赠物品资料等,陈以和也会从社会上找寻当年的抗战遗存,如一张新四军五十二团政治处编的油印“火线报”,就是他花了五年的时间从一村民家中寻到的,花了200元将其买下,丰富了“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藏品。
继续宣讲身边的红色故事
“每次寻到了历史材料和采集到见证人口述,我就要整理出来,也有不小的劳动量。”陈以和说,这些年来,他还参与编著革命斗争史书籍3本,参编革命史书5本。在《大江南北》《世纪风采》《铁军风采》等报刊上发表宣传新四军的文章60多篇。
2006年,陈以和退休后,有了更多时间奔波在宝应城乡学校、机关单位等地方,开展红色讲座。到现在,他已经讲了100多场,听众有11万多人次,甚至他的红色讲座还曾送进了上海的中小学。
坚持宣传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陈以和,还推动了纪念馆的扩建。“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二期落成之后,陈以和又有了新的想法,利用自己这么多年掌握的资料和史实,决心编一部电视连续剧,主要反映新四军在车桥战役前后的峥嵘岁月。
“我写成了一部24集电视剧《江淮劲旅》,剧本已经与一家传媒公司签订了意向书。”陈以和说, 2020年秋天,他不仅继续成为新一届县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也成为该会“红史教育宣讲团”成员,会继续宣讲新四军在西安丰战斗的红色故事。他说,从老师岗位上退下来,继续宣讲身边的红色故事,同样也是继续着“育人”的事。
通讯员 永富 记者 孟俭 文/图
责任编辑:进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