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扬州讲坛迎来了开坛第十五年的第一讲,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祁智,以“骑鹤上扬州——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建设”为主题,梳理中华文明形成并得以源远流长的脉络,深入解析文化的力量。本报整理录音,以飨读者。
扬州为何令人向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诗,大家耳熟能详。关于到底是“上扬州”还是“下扬州”,引发了朋友们的一些讨论, “上扬州”出自南朝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为什么有人说“下扬州”呢,比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我看来,一般认为,向北是“北上”,往南来,是“南下”。
也有人说,骑鹤来的并不一定是现在的扬州,有可能是古时“扬州”这一片大区域中的某个地方,但我愿意把“扬州”落在现在扬州这个地方,因为腰缠十万贯,无论是“上”还是“下”,都必须要有一个目的地,而最好的落地点就是扬州。怎么来呢?可以骑马来,可以坐船来,交通方式有很多种,但最令人欣喜向往的、最配得上来扬州的,就是骑鹤来,鹤代表着洁白、吉祥、长寿,骑鹤是与富庶的、繁华的扬州最为契合的。
我们提到扬州,想到两件事,“皮包水”“水包皮”,今天我们把它们当作一个民俗或风情来说,但在当时,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其实非常难。“皮包水”,大家都知道,吃早茶,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首先土地上要有,必须是没有战乱、没有天灾、没有人祸,要达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且年年如此,才能够形成这样一种民俗。“水包皮”也是同理,反映的是一种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的现实景象。
扬州是令人向往的一座城市,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来到这里,留下了非常多的传世名句,除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还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代诗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把扬州的好写到了极致。
从文化中回溯过去
扬州历史上经历了衰落、经历了战火,但无论如何,扬州这座城市永生在诗文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座城市,既要让当时的老百姓过上富庶的生活,也要让它生活在诗文之中,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建设的原因。
我在准备今天这个题目的时候,首先想到了《诗经》中的《关雎》,意境很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试想,如果在一个炮火纷飞、年年灾害的时代,在河之洲上还会有关关雎鸠的声音吗?这样美的过去,活在了文字当中,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文字,有了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思想,过去的辉煌就永远不会逝去。
我们经常说,看到某些文字“令人心驰神往”,想要“梦回”某个时候,“梦回”是回不去的,回不去怎么办?有一条通道,就是从文字、文化中回溯,通过它们看到过去。
比如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近9000年的骨笛,那个时候人们对于音乐就有了追求,我们可以想象,在骨笛之前,肯定就有了更为简单的乐器。还有在云南省中甸、丽江发现的金沙江岩画,距今13000年。有了这些东西的存在,让那个远去的时代有了印证,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所以一个时代、一个城市,要有东西记下来,让我们去缅怀、去追思、去感悟,让我们的心灵能够去触摸。
文字让时代得以永恒
战国,我们想到过去的那个年代,战争、痛苦、挣扎、纠结,屈原孜孜以求,为国请命。如果没有《离骚》,我们怎么会想到屈原。屈原跳江,也让端午节更加有意义,这就是文化。
再说三国,曹操留下了《观沧海》,只要读到曹操的诗歌,三国就会扑面而来,这个时代永不会灭亡。
晋代永和九年,王羲之召集全国41位名流,在兰亭聚会,王羲之挥毫写下《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中国人也记住了“永和九年”。
一想到北朝,就会想到民歌《敕勒歌》,南朝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因为一句诗,一句词,就会永远流传下去,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哪怕一个符号。
唐朝很了不起,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诗,唐和诗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又会想到李白、杜甫,“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的水怎么可能从天上来?因为那是李白的黄河,李白的时代。
宋庆历四年,因为《岳阳楼记》,所以这个年代永存;嘉祐二年,欧阳修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等,同样不会被人忘记;元丰五年,苏轼写下了《赤壁赋》。“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一生都在希望,一直都在失望,可是他从未绝望。
……
如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要让我们这个时代无愧过去,无愧未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相互促进,为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 林倩雯 王鑫 周阳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