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城市名片
大理
地处云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系中国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一,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扬州和大理,都是古城。对于古城保护的方向,各有特点。扬州对于古城保护,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而大理更注重人文旅游的发展。本报特邀大理市委副书记王剑和《中国名城》编辑于向凤就此进行“对话”。
大理40年保护颇有成效
扬州勇做“探路先锋”
王剑: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省历史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州市之一,历来享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和“文献名邦”的美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大理独有的人文魅力和发展优势。
40年来,大理始终按照中央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大理为南诏及宋代大理国都城所在地,又是我国与东南亚诸古国文化门当户对、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现保存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大理三塔、南诏德化碑等,是体现云南与中原地区文化密切关系的重要文物”的名城定位和保护重点,加强名城保护,正确处理保护和建设的关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40年来,大理市紧紧围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合规化保护、合理化利用、活性化发展,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为全国典范、管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目标和要求,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取得良好态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于向凤:扬州为中国名城保护事业勇做“探路先锋”。1986年首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在扬州召开,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和24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与专家参加会议,会议决定由扬州牵头成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并于1987年在扬州创办《中国名城》杂志作为研究会会刊,标志着全国性名城保护与研究的正式启动。40年栉风沐雨、40年接力传递,扬州人用40年恒久的坚持,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谱系坐标上刻录奋进的足印。扬州名城保护已经突破简单的城市建筑空间概念,融入以民生为本的美丽宜居与城市发展趋势中,不断实践着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双赢路径,为扬州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杆、中国名城保护活化的示范、扬州精致生活体验的样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理这些经验可供分享
扬州着力构建“三全”保护体系
王剑:梳理总结40年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有多个方面的经验可供分享。
一是健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法规体系。制订《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大理洱海海西保护条例》等。建立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了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完善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法规体系。
二是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体系。编制《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理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理古城景点和文物古迹修复规划》等。
三是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加强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技术研究,制定出台《大理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利用技术导则》《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建筑和近现代优秀建筑评估认定办法》等。
四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历史建筑全市普查工作。完成了历史建筑确定、公布和挂牌保护,完善了历史建筑名录。完成了历史建筑测绘、信息数据采集等建档立卷工作。对大理古城南、北城楼、考试院等3处文物保护单位、15院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以及苍山门、洱海门等古城标志性建筑进行三维数字测绘,对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工艺进行测绘和数字存档建立了数字档案,为今后历史建筑修缮提供精确测绘依据。
五是将周保中故居、杨杰故居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使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政治功能、经济价值、社会效应,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类别。
六是挖掘历史人文要素。开展了名城历史人文要素调查,挖掘了一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重要事件,整理一批历史书籍、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创作了一批白语汉译并加注字幕的31部大本曲全本演唱,以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为主题的高水平演绎节目和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大理市共建成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27个传习所,1个非遗工坊,5个非遗加旅游示范点,2个综合传习中心,2所非遗示范学校。
七是提升名城人居环境。通过体检查找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实施水、电、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配套建设社区服务、游客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和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增强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居民的获得感。
八是推进名城智慧化建设。推进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旅游、智慧创新四大体系为主体的智慧建设。完成了名城数字测绘和三维建模工作,构建了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平台,实现了智慧厕所、智慧停车、智慧导游等智慧化应用,提升了名城综合服务能力。建成了以大理古城治安、交通、旅游、城市管理为主的综合信息指挥中心。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开展“平安大理”工作。
九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设立了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局作为名城的管理机构。负责大理古城内的保护、建设及管理。同时厘清各部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中的工作职责,明晰责任分工,理顺工作关系,建立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机制。
十是实施名城精细化管理。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体检评估工作机制。每年定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体检,深入查找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评估发现的好经验、好案例、好做法予以宣传推广运用。
十一是传承名城历史风貌。实施历史风貌整治提升工程。制定了大理古城保护范围内建筑、门店外装修、户外招牌设置的风貌管控要求,对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门牌匾,对与历史风貌不符合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了整治或拆除。实施了电力、电信等强弱电线路全入地。通过风貌整治提升,名城历史文化元素得到进一步凸显。实施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按照历史的真实性和原真性要求,对古城内历史建筑进行排危检查,对有损毁风险的历史建筑及时进行保护修缮。将风貌管控要求纳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强化保护规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
于向凤:一直以来,扬州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河体系逐步修复,文化名城魅力不断彰显。
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名城保护规划体系的完善是名城保护得以长久永续的制度保证。扬州自1982年至今编制了五轮城市总体规划,前三轮总规均单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不断提升名城保护利用理念。2000年以来,《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4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继编制出台,初步形成名城保护规划体系。2017年,扬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年1月,扬州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实体法《扬州古城保护条例》制定并施行。一系列关于古城保护的法规文件已经获得公布和实施。
扬州着力构建“全时域、全地域、全要素”的“三全”保护体系。不仅保护好扬州古城,还要保护好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不仅保护好古代、近代历史文化遗产,还要保护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文化符号;不仅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保护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保护好有形的街区街巷、单体建筑、古井古树等物质遗产,还要保护好老技艺、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东关街、南河下到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呈现出更加小尺度、微更新、渐进式的更新进程。本着“小尺度、绣花功、本土化、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随着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居民融入、专业支撑等多元参与机制的建立,扬州名城保护呈现出全新的质态。
扬州市民自发形成造园热,人们利用前庭后园,因地制宜营建私家庭院,穿山补月,各有洞天,既美化了古城区环境景观,也让古城区民生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挖掘“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见缝插绿”的“萤火点亮古城”计划、发动志愿者认养“口袋公园”的“花香扬州”园艺志愿者行动,激活了古城保护的民间力量。
多年来,通过实施“一水一电一消防”工程不断补齐古城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人居环境,使得城市品位与景观风貌双提升,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好。
今天,扬州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古城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保护,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形态也获得保护与延续,成为扬州文化遗产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区域。 文字统筹 朱广盛 吴年华
记者 王鑫 摄影 司新利
点评
大理拥有繁盛灿烂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山水底色,以及丰富多彩的区域资源。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大理和扬州,都是美丽宜居的历史文化名城。40年来,均坚持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延续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彰显了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名城独特的风貌特点。今后,两座名城携手在名城保护工作方面取得新成就,共同探索新时代具有全国示范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利用模式。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