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年技艺,薪火相传。在扬州有许多非遗传承人或老手艺人,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岁月与生活。今起,本报“影像志”专栏推出“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系列,为您讲述他们的故事。
挑选竹编的材料
一根小小的竹子,在74岁老人卞忠勤的一双巧手下,可以变换各种模样,蜕变成造型美观、环保耐用的手工艺品,这便是竹编技艺的魅力所在。
磨刀
坚守57年 做竹编已成为一种习惯
卞忠勤17岁开始接触竹编,从那以后,手中的竹丝便再没有放下过。他被人们尊称为卞篾匠,已在这个行业坚守了57年,“对我来说,做竹编不仅是一份补贴家用的活计,更像是在传承一项传统技艺,它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一种习惯。”
劈开竹子
近日,在广陵区头桥镇安阜村的一家农房内,卞忠勤穿着蓝色的工作服,腰间挂着工具,正全神贯注地编织竹篮筐,他的老伴朱帮华则坐在一旁清理细竹条。两人一左一右,一人负责编,一人打下手,配合十分默契。
双手满是老茧和伤痕
“竹篮筐其实算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青编、黄编和用来定形的粗竹条三种材料。”卞忠勤说,做竹编需要将竹子剪刻成各种形状的细条,青编是指竹子最外层的表皮,一般用来做竹淘箩的横排,需要边织边添加;黄编则为竹子的内层,常常用于竖排起骨架作用。
编好的竹编用具
制作竹编工艺品不仅是个技术活,实则也是个力气活。卞忠勤说,最难的不是编织的过程,而是一系列繁琐的准备工作,“我一般都是做一会就休息一下,一天做一两个成品出来。手工活不能图快,只能是熟能生巧。”做竹编时,卞忠勤不爱说话,也从不戴手套,总是低着头独自忙活。尽管与竹编打了半辈子交道,经验丰富的他也避免不了意外“中招”,老人的双手满是经年累月留下来的老茧和伤痕,往往旧伤还未愈,就又添了一道新伤。
展示编好的竹编用具
默默守护
希望更多感兴趣的人加入
竹编技艺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但一生都从事竹编事业的人却不多。卞忠勤感慨,最初选择是因为学技谋生,篾匠技术曾经支撑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如今依然在坚持,是在默默守护这门老手艺,做这门技艺最后的守候者。可他现在年纪大了,终有一天得放下这门老手艺。
一编一织中的岁月是漫长的、平静的、淡泊的,需要极大的耐性,卞忠勤希望有更多对传统艺术感兴趣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将这项民间手艺传承发扬下去。通讯员 孙韵 记者 司新利 文/图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