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阁效果图
【出“席”者】
曹永森
江苏省楹联协会副会长、扬州市文联原主席
王虎华
扬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曾学文
广陵书社社长
王鑫、林倩雯
《扬州晚报》记者
作为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皇家七阁之一,扬州文汇阁在藏书、园林、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清代扬州城市繁荣、文化兴盛的象征,可惜毁于战火。如今,扬州重建文汇阁,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即将进入外景景观提升及内部装饰阶段,现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文汇阁匾额与楹联的内容。本报邀请了三位文史专家,共同探讨文汇阁的历史,以及这次匾额与楹联的征集活动。
曾学文
重要地位
清乾隆钦定皇家藏书楼
曾学文:文汇阁对于江南地区的读书人来说,是非常神圣的,其兴建、毁废和重建,都能真实反映时代的变迁。
当年,为了贮藏《四库全书》,乾隆决定兴建专门的藏书楼,先行建成故宫文渊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之后又在江南增建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
四库七阁是乾隆钦定的皇家藏书楼,选址皆为皇帝办公和巡游之地,可供皇帝读书、休憩之用,江南三阁均与皇帝行宫合为一体,便于乾隆巡幸时使用。乾隆二十二年,为迎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扬州地方官员于天宁寺西枝上村旧址营建御花园,即皇帝行宫,习称西园,御花园的正殿名大观堂。乾隆四十三年,在大观堂之旁再建御书楼一座,即文汇阁。
文汇阁建成后,颁藏康熙时编纂、雍正时用铜活字印制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乾隆在所作《文汇阁》诗中称:“规拟范家制,工因商众擎。”说明文汇阁是仿照范氏天一阁形制,由扬州众盐商筹资建成。他又说:“《四库全书》繁重,不能分贮各处,故只赐《图书集成》一部。”后来改变主意,再赐《四库全书》一部,以陈列《图书集成》所余的空格来庋藏。
文汇阁所藏不只有几部御制大书,同时珍藏有皇帝御赐墨宝、供奉法物、佛经、名家书画及其他小件等达数百件,堪称一个小型的博物馆。文汇阁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地方好学之士入阁读书,以广见闻,抄书校书,以治学问,对于地方读书风气的涵养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雨对文汇阁的侵蚀是难免的,阁上虽然常挂风雨帘,也不易护得周全。嘉庆初年,天宁寺行宫及文汇阁因冬天暴雪冻坏琉璃瓦,加之雨水频仍,屋檐渗漏,盐院应地方士人要求,曾筹资修葺。
咸丰三年三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乘势东下,很快攻陷扬州、镇江。十二月,太平军撤出扬州,离开前又放火焚烧所驻两淮盐院及附近建筑。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等藏书皆毁于战火,具体时间则未见史籍有明确记载。
太平天国平定以后,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曾国藩非常关心镇扬两阁《四库全书》的命运,曾委派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莫友芝专程前往镇江、扬州及里下河一带搜访遗书,可惜毫无收获,学者们认定文汇阁所藏四库书已片纸不存,令人痛心疾首。
曹永森
复建意义
再现“书阁合一”文汇阁
曹永森:扬州文汇阁历史地位很高,扬州能够拥有一座文汇阁,和马氏兄弟的捐书也有很大关系。一座文汇阁,足以证明当时扬州文化昌明。此次重建,不仅是一座古建,更是文化自信的重建。
这次重建文汇阁的地址,和原址很是接近,也是经过详细斟酌得来的。扬州即将“南有文昌、北有文汇”,一个是商业中心,一个是文化中心。扬州的人文景观举世闻名,而再现的文汇阁将又是一个高峰。虽说文汇阁只有三层,但是文汇阁的文化意义,远在数层之上。
王虎华:对于重建文汇阁的过程,我也算是一位亲历者。这是很多扬州文化学者一直以来的心愿,镇江文宗阁近年复建成功,当年的“南三阁”,就剩下扬州的文汇阁了。文汇阁对于扬州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重建极有必要。
2008年,赵昌智、韦明铧和我三人正式向政协提出提案,呼吁重建文汇阁。本来一份提案最多由三人发起,结果这份提案“特事特办”,一共九人参与。
后来,我们经过了一系列的调研。比如地址,就设想过好几个地方。现在重建选址很好,距离原址直线距离不超过200米,这和镇江重建文宗阁是差不多的。
如今,文汇阁重建,再现“书阁合一”,而且更有特色。镇江文宗阁中陈列的《四库全书》属于微缩版,扬州文汇阁即将陈列的《四库全书》,则是原大原色原样,更具有历史价值。
重建文汇阁,也邀请我写了展陈方案。我通过四个方面来解读文汇阁:文汇阁的历史、《四库全书》与扬州、乾隆皇帝与文汇阁、重建文汇阁的故事。通过这些展陈,再现文汇阁在扬州文化地标的位置。
曾学文:在扬州,重建文汇阁的呼声一直很高,随着书香扬州建设成果的不断凸显,尤其是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项目的启动,重建文汇阁的时机已然成熟。文汇阁虽然被毁已百余年,但幸运的是,其画图存于典籍当中,新建的文汇阁距离原址近在咫尺,周围文化、旅游氛围浓厚。
毫无疑问,文汇阁将成为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内的一个重要景点,与北护城河其他文化景点主题又有区分,比如天宁寺是宗教文化,史公祠是爱国精神,486集聚区是非遗文化,冶春是美食文化,个园是园林文化……文汇阁建成后,能够从藏书、著书、读书等方面为北护城河增色,对北护城河文化氛围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相信未来也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平台、一个寄托,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
原大原色原样的《四库全书》
填补空白
楹联将为文汇阁“点睛”
曹永森:楹联对于文汇阁而言,是很重要的。清人完颜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文汇读书》中,就详细介绍了文汇阁,其中描绘文汇阁上挂着两块匾额,一块是“文汇阁”,还有一块“东壁流辉”,这是乾隆皇帝所题。为什么是“东壁流辉”?在《晋书·天文志上》记载:“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由此,后世称皇宫藏书之所为“东壁”。唐代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云:“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都是以“东壁”喻指宫廷的藏书处。现在重建文汇阁,可以集乾隆字体,制成匾额,和“文汇阁”一起挂上。
曾学文:大部分的传统古建筑都有楹联,乾隆此前给天宁寺题了很多额、联,但是文汇阁可能是没有楹联的,因为并没有在任何史料中记载。楹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建筑的文化、学术内涵,而且楹联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比较明显。在建筑中,好的楹联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扬州自古以来楹联文化都很深厚,楹联活动也很活跃,一般情况下,楹联和诗文、园林的关系都非常紧密,扬州在历史上就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留下了诸多经典的楹联。比如史公祠的楹联,声名远扬,还有瘦西湖的多处楹联,不仅有历史的底蕴,还有时代的气息,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文汇阁虽然以前可能没有楹联,但如今既然复建,给它添上楹联,无论是从提升景点品味还是完善景点功能上来说,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虎华
征集楹联 文汇阁楹联应该怎么写?
曹永森:从文汇阁征集楹联以来,我就在不断思考。楹联艺术,讲究“四切”,也就是切时、切地、切景、切事,这个不难理解,就是写出的楹联,要和时间、地点、景色、事件有关。而且我觉得文汇阁的楹联,更要注重古今的连接,不能光是重建的文汇阁,还要有历史的厚重感。同样,也不能只侧重古意,而不去研究当下。应兼具“怀古之幽情,现今之心情”,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对此,我也拟了一副楹联:“又依朱栏,还沾化雨;重温青史,可践初心。”
王虎华:文汇阁之前有没有楹联,的确无从考证。我为此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从乾隆对于文汇阁的题诗中选出,然后进行集字。比如“天宁别馆书楼耸;文昌永古焕重甍”“西都七略江干现;东壁五星霄际擎”“万卷图书集成部;颁来高阁贮凌云”等,匾额也可用“文汇天下”“书集大成”等。乾隆的诗句,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符合楹联的平仄关系,诗歌和楹联还是有所区别的。
曾学文:文汇阁复建对普通民众特别是文化学者来说是一个大喜事,它的楹联势必将接受极为严苛的考验,要经得起推敲、品评。给文汇阁挂上楹联难度不小,一定是要能够体现它的历史文化,又要具有时代性的。所以这次发起了楹联征集的活动,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和楹联爱好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我们还邀请了国内顶尖的楹联专家学者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我的一些朋友,也推荐了一些古人诗句,如“满目辉光相照耀”(宋·袁燮)、“一窗图史任纵横”(宋·程公许)、“赖有诗书缘不尽”(宋·吴泳)、“始知文字乐无穷”(宋·欧阳修)、“人文所以经天地”(宋·陈著)、“学问分明有本根”(宋·陈文蔚)等,可供参考。
记者 王鑫 林倩雯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