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注册_扬州古城“对话”南京城墙 看两座名城保护传承创新之路

扬州古城东关街

文字统筹 朱广盛 吴年华

记者 王鑫

城市名片

南京

南京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原真性最好的砖石城墙,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两次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南京被推举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

自唐以后,扬州城保持原址迭代,数代城址变迁至今仍轮廓明显,这是中国城池史上的奇迹。现在的扬州古城涵盖了唐、宋、明三次大规模筑城的范围,而明清扬州府城区域(一般意义上的扬州老城区)是唐、宋、明城的重叠区域,也是扬州历代城池中实物和文献资料遗存最为丰富的。

扬州古城与南京城墙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研究对他们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的文章可谓很多。本报邀请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泓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保护处处长王昭昭就此对话。

历史沿革

唐宋明清的千年沉积VS600多年的沧桑

刘泓: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始,扬州建城已逾2500年。此后战国楚广陵城是扩建邗城而成,形成了内城、外城的双城形制;汉、晋、南朝刘宋广陵城基本沿袭了战国楚广陵城。

唐扬州城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唐初只有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于此城内。罗城系公元783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下令所建,面积约为子城的4倍。罗城内的主要居民是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公元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扬州又遭到南唐军严重的破坏,柴荣命定武将军韩令坤筑城守之。韩令坤便在故城东南角另筑新城,称“周小城 ”。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镇扬州时,又对扬州城进行了改筑,城周十二里,称“州城”。

南宋期间,扬州是抗金前线。为了抵御进犯,对城池有多次增筑和改变。建炎元年(1127)九月,朝廷命江东制置使吕颐浩修缮城池。二年十月,又命浚隍(城壕)修城,周2280丈,这就是“宋大城”。绍兴二年(1132)郭棣知扬州,把搁置已久的唐子城故城重建,叫“堡寨城”,与宋大城南北对峙,其中相隔二里,又筑土“夹城”以通往来,夹城又称“蜂腰城”。从此,扬州一地有三城。宝祐二年(1254)七月,贾似道为两淮宣抚使,把堡寨城改为砖筑,次年正月更名为“宝祐城”。

在灭亡南宋的过程中,元军摧毁了大量南宋城市的城墙和防御设施,扬州城也是毁坏的重点对象。

明清扬州城分旧城、新城。旧城建于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相当于宋大城的西南角。由于扬州旧城范围狭小,明代扬州商业恢复繁荣后,其东侧至运河间形成大片繁盛的商业区,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修筑新城。清代沿用明代扬州城。1916年,新旧城隔墙拆除。1950年代,城墙全部拆除,改筑环城马路。

王昭昭: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美称。自公元前472年越城开始,南京拥有绵延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450多年的建都史,明南京城也是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建筑成城的。

元末,朱元璋率领军队攻占集庆(今南京),并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开始拓旧城,建新城,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四重城垣已全面建成,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南都,此后城墙仅有局部维修。

清朝时期,皇城区被改造为驻防城,俗称满城;京城城墙因战火和缺少维修资金,损坏程度加深。晚期,因下关开埠和洋务运动,增筑瓮城1座(朝阳门),修复城楼1座(神策门),新开城门3座(草场门、丰润门、四扇门)。

民国时期,南京城墙新开筑城门8座(海陵门、中央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汉中门、武定门、新民门、雨花门),改筑城门3座(中山门、海陵门、玄武门),改名7座城门(如朝阳门为中山门、仪凤门为兴中门、海陵门为挹江门、神策门为和平门、正阳门为光华门)。1937年12月,侵华日军进攻南京城,对城墙造成了严重破坏,中华门上城楼毁于战火。

改革开放以后,南京开始对城墙进行大规模修缮。目前,有五分之四的地段得到了有效保护、维修和展示,部分地段因城市建设和城内交通、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开辟了新门(解放门、集庆门),少部分被拆除的地段也以遗址形式得到保护。

古城范围

18.25平方公里古城VS35.267千米明城墙

刘泓:扬州城大遗址的分布范围包括位于扬州城北的子城和蜀冈、位于中部的夹城和瘦西湖及罗城部分、位于南部的唐代罗城、宋代大城和明清老城及现代扬州的中心区,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

城北高地是自春秋至宋代的历代城址叠压的遗址,形制则是唐代建设的子城遗址,城墙遗址仍高出城内地面2-7米,4个方向的城门保存有瓮城的形制遗痕,城内保存有十字街格局。地下可能有宫殿、衙署等大型建筑遗址。

扬州城中部即唐罗城的北侧,位于蜀冈下,其中大部分叠加有宋代夹城和清代建设的瘦西湖,现在属于瘦西湖风景区。扬州城遗址南部是明清老城范围,面积5.09平方公里,风貌保存较好,已规划保护有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0余处,传统民居500余处。地表仅留存有极少量唐代罗城城墙遗迹,但南门遗址、宋大城西城门、东门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并进行了展示。

王昭昭:明京城城墙由城墙、城门、护城河、瓮城、水关共同组成。明代原有城门13座,水关2座,目前尚存城门4座,水关1座,分别是聚宝门(今中华门)、神策门、清凉门、石城门(今汉西门)和东水关。经实测,京城城墙总长35.267千米,目前保存较完好的长25.091千米,地面有4-5米以下高度的遗迹和地面无城墙的遗址共长10.176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外郭修筑于京城之后,原有18座城门,周长约60公里。外郭为土筑,只在城门附近或者一些重要地段,使用城砖包筑部分墙体,或者使用条石作为地基。

目前,京城城墙、护城河、玄武湖围合的南京老城,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拥有4片历史城区、9片历史文化街区、16片历史风貌区和14片一般历史地段,保存着南京三分之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外郭围合的范围约230平方公里,是古都南京的核心,是南京“襟江带湖、龙蟠虎踞”的环境风貌、“依山就水、环套并置”的城市格局的集中体现。

重大价值

全国罕见的城市遗址VS世界之最的古代城垣

刘泓:扬州跻身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8.25平方公里的扬州古城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所言:“扬州城历史悠久,具有层叠、连续、动态发展的城市特点,保存至今的城垣、水系完整而清晰可辨,在全国范围内是罕见的。”

扬州城遗址的考古,在全国城市考古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在新中国成立初就与长安、洛阳城一起拟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唯一全城遗址公园,这样的扬州城址有着特殊的价值:历代城址格局、重要历史河道、主要历史道路均保存比较完整。如蜀冈以下虽经现代城市建成区叠压,但历史城市的大格局和空间结构及发展脉络比较明晰。仅河道来说,现仍有宝带河、二道河、汶河路(地下为汶河)、古运河、漕河、邗沟、夹城河、保障湖、子城护城河、瘦西湖、明清北城河、小秦淮等历史水系留存。故而扬州城遗址是城市大遗址和运河城市中十分难得的保护案例。扬州城遗址是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保护内容和信息特别丰富、价值重大的大遗址。

王昭昭:明南京城是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帝王的都城,称京师计53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作留都,并建有六部五府等中央机构,为时223年。明代的南京,首次成为一个大一统国家的都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杰出范例,在中国建都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南京,称赞其为当时国内乃至世界上最雄伟壮丽的城市。

明南京城首创宏大完备的四重城垣系统,是世界都城的孤本,体现了两种最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明宫城、皇城中轴对称,布局工整,遵循儒家《周礼》的“乐和礼序”;明京城、外郭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体现了道家《管子》“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的规划思想。明南京城“得山川之利,控河湖之势”,奠定了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南京古都风貌特色。

明京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其筑城技术达到中国筑城史上的巅峰,是东亚筑城技术的典范。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在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

内瓮城是南京明城墙特有的防御建筑之一,它一反传统的瓮城设置在城门外的惯例,而将瓮城设置在城门内侧,并加筑若干藏兵洞,以增加城门的防御能力,聚宝门(今中华门)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内瓮城。

本期点评

扬州古城、南京明城墙都成了各自最大的文化IP,扬州与南京都特别注重对古城的保护、利用。

扬州古城的重要性是世界闻名的。近年来,扬州先后制定了古城保护的控规大纲、详规,整治了东关街、仁丰里、皮市街等历史街区,建立了唐城遗址博物馆、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宋大城西门博物馆和南门遗址、东门遗址、北门遗址等展示馆。2017年,扬州获得了地方立法权后,颁布的第一个地方法规即为《扬州古城保护条例》,还将每年的9月26日设为“古城保护日”。在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公布40周年之际,扬州又公布了“1+8”名城保护更新方案,把古城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精细研究,坚持全时域、全地域、全要素保护,努力保护好古城的空间格局和自然风貌。

自1982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积极开展城墙保护系列工作。1982年发布《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城墙的通告》。1992年完成首部关于《南京城墙保护规划》。1996年省人大通过《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1999年市政府批复《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2004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获 “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2011年省人民政府批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为南京城墙保护走向规划保护、法制保护奠定基础。

近十年来,南京城墙保护发生了质的飞跃。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正式成立。2015年省人大批准《南京城墙保护条例》。201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保护规划(2008-2025)》。2020年南京城墙博物馆加入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城防与军事遗产委员会,也是中国首个加入的文博单位。2021年中国规模最大的地方城墙专题类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投入使用。南京城墙“看得见、到得了、活起来”,成为南京现代城市格局和市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后,两座古城在多元价值的开发利用和数字化保护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