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志愿者李华荣耗时3天时间,利用非遗鱼拓技艺留住江河记忆的“多样性”,拓印了20个品种鱼类。在江都区江豚保护志愿者中,骆文兵、卞阿根也通过自己独特的坚守,成为长江大保护志愿群体中一道道亮丽的志愿风景线。
李华荣的鱼拓
李华荣
他耗时3天拓印了20种鱼
“听说鱼文化馆要展示一批鱼拓,通过非遗鱼拓技艺,展示鱼的‘真身’,体现江河水生物的多样性。”今年47岁的江豚保护志愿者李华荣表示,自己近期一直在研习鱼拓技艺,就准备在12月5日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前,将拓印的第一批鱼拓画,放在当地鱼文化馆展示。
李华荣表示,他鱼拓所用的鱼多是活的,为此他跑了三个农贸市场,挑选了20个品种的鱼,个头大鲜活度高,这些品种包括鳗鱼、鲶鱼、鲤鱼、翘嘴鱼、红眼鱼、马鸡鱼、鲫鱼、鳙鱼、鳑鲏鱼等。
“鱼拓技艺不是一件省力的活,拓成一幅理想的不容易。”李华荣说,他要先用淡盐水擦洗鱼身,将其表面上的黏液清洗掉,还要将鱼鳃内的污物等清除,然后将鱼用泡沫板等材料固定住。
前期工作完成后,要给鱼涂上颜色,除了水墨色,还可以根据鱼身的颜色调配颜料涂抹,拓印出彩色的“纸上游鱼”,拓印完成后还要精饰,如画上水景,补点上鱼眼,非常精美生动,一个品种的鱼拓画完成,要忙两三个小时。
“后期尽可能地买更多地方鱼品种,例如虎头鱼、草鞋底鱼、黄鳝等。”李华荣说,他将购买更多品种的水生物,通过非遗鱼拓技艺留住鱼记忆,目前他正在研习挑战螃蟹、河虾等拓技术。
骆文兵教小朋友们做鱼拓
骆文兵
漆画非遗传承人引入拓染
鱼拓的历史流传已久,工艺流程传承了碑拓技艺。相传鱼拓起源于我国宋代,元代因战乱曾失传多年,后来在沿海地区再度流传,并辗转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是一种中国民间拓印技艺和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以鱼为题材,兼具记录性和观赏性的民间美术形式。
“骆文兵是‘江都漆画’代表性传承人,他将外地的鱼拓非遗技艺引入基地,在渔民驿站教孩子们鱼拓,助力长江大保护宣传、弘扬鱼文化,我也跟着学习鱼拓技艺。”李华荣说,围绕三江营就地保护长江江豚等水野生物,科普宣传生物多样性,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打造了“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江都区渔民驿站”,通过鱼拓展示与实践互动,助力长江大保护宣传、弘扬鱼文化。
骆文兵表示,渔业较为发达的地方,都流传着鱼拓技艺,扬州也曾流传很久,只是坚持和传承下来的人不多,鱼拓可以真实记录鱼的形态,是古老的“存真术”,扬州水生物多样,鱼的种类较多,通过鱼拓也可以为鱼类留下真身,有利于水产的存真记录。
江河密布的扬州有多少种鱼类?李华荣表示,他正在查阅资料和沿江调查,今后将通过养殖、市场等渠道寻求这些品种的鱼,将它们拓印出来,为它们留下真身,丰富扬州江河水生物的多样性,在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向学生和志愿者展示,宣传长江大保护,加深志愿者水生物多样性意识。
“除了非遗鱼拓技艺,我还从外地学了植物敲染技艺。”骆文兵表示,植物敲染是指利用花草茎叶进行植物拓染,有别于化学染料,是一种来源自然、材料易得、操作简单的染色方式。和鱼拓技艺一样,取材不难,中小学生很喜欢这种贴近自然的技艺,这两种技艺他在“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已向数百名孩子传授,通过学习技艺了解长江的生物多样性,普及水生生物知识。
卞阿根讲标本里的鱼故事
卞阿根
假日开讲标本里的鱼故事
在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开设的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黄冈别墅,还有一位68岁的志愿者卞阿根,一直利用空余时间守着基地的40种鱼类样本。获评江都区第三批历史文化专家的他,利用所掌握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知识,为前来参观者进行志愿讲解,讲述身边的长江中每一种鱼类的习性等。
黄冈别墅位于江都区大桥镇团结街37号,这座古建筑系清末民初曾任大桥镇商会会长的地方绅士徐竹楼所建。“黄冈别墅离三江营不是很远,去三江营游玩的市民,周末经常带孩子来打卡。”卞阿根说,2018年基地成立后,那时还没有禁捕,他们买回不少长江鱼类,其中有一部分制作成鱼类标本,和其他鱼类样本一起总共40种在基地展示。
“那时到处打听,哪里有人捕到江鱼,就买回来。”卞阿根说,别人是买回去吃,他们买回来是为了展示和养着,基地有的水池中还有不少。禁捕以后,这些长江鱼类,就成了不少孩子最近距离看到的长江水生物。
卞阿根称,每逢周末和假期,他都会守在基地,看守着生物样本的同时,向前来参观的学生普及水生物科普知识,其他时间,他会去三江营江豚观测站,和其他江豚志愿者们一起,从水路和陆路出发巡护长江,保护三江营及周边湿地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卞阿根说,几年来,基地接待了张纲小学、职教集团、中闸小学、大桥小学等师生参观,2018年以来接待参观学习人数约20000人次。
通讯员 沈素艳 记者 孟俭 文/图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