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平台注册_“探秘”科技馆的多种打开方式 为科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2015年的8.2%上升到2020年的12.7%,扬州市民具备的科学素质的比例稳步提升。让科学流行起来,科技馆等科学普及的载体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馆里做小小讲解员,或者是来科技馆畅游宇宙、探索声音的奥秘……在扬州,“第二课堂”精彩纷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校园走向科普场馆,用好馆校合作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元的科学探索。

不断升级   推动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发展

今年,扬州科技馆还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在此基础上,扬州科技馆利用场馆资源进一步丰富馆校合作的内容,馆校合作也在不断升级,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据悉,2019年底,扬州科技馆“馆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科技馆和学校强强联合开展课程研发,推动了馆校合作内容的不断拓展。

扬州科技馆馆长王宇明介绍,近年来馆校合作也从最初科技馆根据学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讲座、实验等,到形成馆本课程,科技馆进课堂,再到为学校制定系统化的主题研学课程,让扬州科技馆真正成为“校外第二课堂”,鼓励青少年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022年10月27日,扬州科技馆迎来了“畅游宇宙”主题研学课程第一批学员,正式拉开了2022年秋季学期“馆校合作”的序幕。据介绍,本次研学课程依托天文宇航和能源材料展厅,辅导员通过“体验+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系、神舟与天宫、月球表面……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天文宇航的浓厚兴趣,还让他们了解到相关的能源材料知识,在一次次探索与操作中,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王宇明表示,为促进扬州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馆校合作在双方了解彼此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共建共赢。“依托馆藏资源,我们打造了多个系列的科普原创教育课程。并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每周都会安排学生走进各类场馆,与校内课程相比,这种探究式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补充和完善课内所学的学科内容,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感受科技魅力  体验科技馆的多种“打开”方式

11月16日下午,来自沙口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到扬州科技馆,开始了科普研学活动。“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后果也愈加严重。气象学是有关防灾减灾的一门重要学科……”活动现场,扬州科技馆特别邀请了气象工程师夏露为孩子们带来讲座——“走进气象世界”。从生活入手,夏露带领孩子们认识什么是天气、了解天气现象的成因、知道如何观测气象、分析怎么读懂天气预报等,在普及气象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大家对气象科技的兴趣,提升了青少年对天气、气候的关注程度。除了讲座,当天的”馆校合作“项目还为沙口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科学实验表演——空气的秘密,通过表演与演示为学生们讲述了真空、伯努利原理等与空气有关的小知识。

今年下半年,面向全市青少年,扬州科技馆还组织了“未来水世界”主题线上绘画与征文比赛活动,通过馆校联合,将优质科普活动送进校园,丰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并从众多合作的学校中评选出金牌合作基地,助力双减,推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

从城市到乡村,从现场展示到网络云端……近年来,扬州科技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助力推动了我市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除了馆校合作外,科技馆还在不断探索更多“打开”方式。

11月17日下午,扬州科技馆与京杭社区科普教育合作的签约活动举行。“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我们还将探索构建社区科普服务新体系。”王宇明介绍,今年来,扬州科技馆以开展中国科协“促进社区科普馆资源共享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与馆住地所在社区——京杭社区联系、合作、探索,面对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初步形成了科普教育联抓、科普活动联搞、科普设施联建、科普基地联办的局面。

“此次签约双方明确了合作共建任务和制度,借助科技场馆与社区资源的融合共享,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普服务,有效促进了基层科普服务体系的建立,达到了资源共享与科学普及的双赢。”王宇明表示,未来扬州科技馆将总结与京杭社区的合作经验,以点带面,凸显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共享资源,细化工作步骤,融合家庭教育、场馆教育与社区教育,将科学课程下沉到基层社区,打破空间限制,切实提升居民整体科学素质,探索构建社区科普服务新体系。 刘夏艳 邱凌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