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19日,陈树森获得的奖状
昨日,市区退休老人陈锴给记者展示自己收藏的一组老物件,包括其祖父陈树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5张奖状、聘书,这些奖状、聘书都是扬州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见证。
聘书见证扬州爱国卫生运动历史
一张印有“光荣卫生之家”的奖状,扬州市爱卫会颁发,右下方的日期为1960年;在另一张长宽17厘米×9.5厘米的红色小纸片上印有“卫生光荣”四个大字,两旁还分别印有“为革命 讲卫生”“除四害 灭疾病”字句。
陈锴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爱卫会对各家各户进行卫生大检查以后,这些是对卫生搞得好的先进家庭或标兵户的一种鼓励。前一种是贴到家里墙壁上的,后一种是贴在户外大门上的,以增强对搞好卫生的光荣感,号召大家向先进学习,向标兵看齐。
还有一张聘书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张聘书上写有“兹聘请陈树森同志为义务疫情报告员”,落款单位为“扬州市卫生防疫站”,虽没有填写具体年月日,但凭“196_年”字样,可以推定聘书是在1960-1965年期间颁发的。聘书上印有“义务疫情报告员工作须知”,包括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两个方面。工作职责为:“义务疫情报告员,必须热心卫生工作。平时要关心单位(包括工厂、企业、机关、学校,行业、地区、生产队等)的工作人员和群众的身体健康,如发现有传染病(或疑似病人)时,应立即向附近的医疗门诊单位报告。”工作内容列出了须立即报告的5种病人:(1)上吐、下泻的病人;(2)突发高热,并颈项僵直、抽痉、昏迷等现象的病人;(3)出痧、出痘、出疹的病人;(4)白喉病人;(5)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突然发生多数病情相同的病人。
居民小组长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
“聘书上的陈树森是我的祖父,生于1894年,1973年去世,享年80岁,他受聘担任义务疫情报告员时已迈入花甲之年。”陈锴回忆,新中国成立后,陈树森长期担任扬州市人民委员会甘泉路办事处文化宫居委会第5居民小组的小组长。
在陈锴展示的奖状中,有一张上面的文字是:“兹有陈树森同志在本市爱国卫生运动中对防疫工作的开展积极负责,有显著成绩,并能起推动作用,合给奖状。”另一张是1964年3月扬州市爱卫会颁发的,上面的文字是:“兹有陈树森同志在一九六三年爱国卫生运动中,成绩显著,民主评为三等卫生模范,特发给奖状,以资鼓励。”
通过这些奖状,可以看出陈锴的祖父陈树森是一位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爱国卫生运动的积极分子。
“光荣卫生之家”奖状
爱国卫生运动是永不过时的传家宝
“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清除了看得见的污渍,更清除了看不见的落后卫生理念和不良卫生习惯,这些奖状、聘书都是扬州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见证,对我们全家影响也很大。”陈锴今年72岁,是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退休干部,也是一名有着4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他看来,爱国卫生运动是永不过时的传家宝。
记者了解到,陈锴从小生活在扬州,居住在汶河街道一带,他的外祖父曾立哉担任过四望亭居委会副主任,与他的祖父陈树森一样,也是我市爱国卫生运动早期涌现的一批先进群众代表。受祖辈的影响,陈锴也一直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并取得过一定成绩。他也保存着自己的两张奖状:一张是1981年4月,他在扬州市饮食公司工作时,因在1980年度爱国卫生运动中成绩显著而获得市政府表彰的奖状;另一张则是2003年1月,他在扬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和文明城市指挥部效能监察督查组工作时,因成绩显著,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
陈锴认为,爱国卫生运动要永远跟随时代的脚步,只要市民高度自觉地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这一“法宝”一定会焕发出新生机。 记者 赵磊 文/图
责任编辑:进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