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注册_【凡人传】欢颜:老民居的梦想改造家

在一座城市之中,新砌的住宅高楼林立,大致雷同。想要了解城市的底色和特质,还需往老城区里走。热闹喧哗的街道,蜿蜒曲折的巷子,枕水人家,鸡犬相闻,绘就生活的色彩。

住在老城区,出门即生活。但是房子也会跟随时光老去。房梁老了,往日的木材难寻了;雕窗老了,以前的师傅不在了……老民居,更需新呼吸。

东圈门、南河下、仁丰里、大双巷、崇德巷……漫步其中,偶然就会看到一户户的老民居,除了门牌号码,还有一个个颇有诗意的名字:芥子、松月、谷雨、尔雅……推门而入,绿草如茵,圆石为径,地暖声控,一应俱全,这种老城区内的现代生活,恐怕是很多人的梦想吧。

帮这些老民居实现梦想的,是一位名为欢颜的女子。

“凡人”小传

欢颜,本名刘彬彬,自由职业者,本为职业经理人,因深爱老城区,回到扬州,打造老城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几年之内,已经改造了十几户老民居,引起各方关注。

“凡人”自述

人和住宅之间,不仅只是居住,更应该是互洽,住宅包容着人的起居和生活,人也懂得住宅的脉络和肌理。

欢颜醉心于老民居改造

出生于萃园桥民居

浓浓市井气中长大

从小,欢颜就是在浓浓的市井气中长大的。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她,家住萃园桥菜场的隔壁。几十平方米的民居,一个卧室内,住着父母及妹妹四个人。欢颜的床就是夏天所睡的竹制凉床,到了冬天,铺上棉垫即可。当时也并不觉得狭小,因为扬州民居,多半如此。父母也是常将家中的大件家具腾挪,分割空间,尝试出点新鲜感来。

家里有个巴掌大的平台,直接连着菜场的坡屋顶。小时候的欢颜,就喜欢坐在屋面的大瓦上,当手掌接触到瓦片时,能够感到温度和颗粒感,这会让欢颜有一种踏实感,一种被支撑、被保护的安全感。

平台,是欢颜最喜欢的地方。闲来无事,她还喜欢将家里的花布料,一块块拼凑起来,搭起一个五颜六色的蒙古包来。自己坐在里面,阳光从不同的布料上走过,营造出深浅浓淡的光影变化,令她十分痴迷。

参加工作,欢颜刚开始从事的是外贸行业,而后作为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一手开源,一手节流。风生水起,意气风发。后来,欢颜又被派驻上海,国际化都市里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让她萌生了一种生活念头,生活要有一种设计感。

这时,她已经在扬州新开的楼盘中买了新居了,运河边上,和父母家不远。回扬州时,她最喜欢的,是约上闺蜜,一起去逛街。只不过,别人逛的是商场,她们逛的是老城区。

在她们看来,扬州老城区太有魅力了,老城区的房子都是有生命力的。而现代不少的房子,如同一个个生硬的匣子,人们回家,就是进入钢筋水泥的固定框架。而老城区不一样,房子还会不断变化。长在屋顶上的瓦松,生在墙角边的苔藓,经年累月冲刷的屋漏痕,今年看和明年看,就会不一样。走在老城区,能够真切感到时节的变化。比如,若是家家户户挂出咸鱼香肠,那就是要过年了。最美妙的,是可以亲手触摸那些墙砖,透过粗糙的纹理,想象一座座深宅之中,历过几度春秋,有过多少悲欢。

辞职回到了扬州

从事老民居改造

2017年, 欢颜忽然做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辞职回到扬州。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片老城区的老宅子,让她念念不忘。

回到扬州,托中介帮忙找个房子,唯一的要求,要在老城区,屋子小小,院子大大。她要做个工作室,平时也好和朋友们喝茶聊天。很快,欢颜就选中了螃蟹巷中的一处老宅,靠着瘦西湖,三间大瓦房,原本是一家公司的工棚。一眼相中,第一天看房,第二天签约。

这位纯粹业余的设计师,想法却比专业设计师大胆得多。她从小跟着学建筑的父亲,耳濡目染。

“房子是需要透气的。”这是欢颜的设计理念,房子的透气关联着主人的空间规划。推开院门,看到的是精心设计的庭院?还是逼仄拥挤的住房?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释放空间而又不浪费空间,是欢颜关心的内容。

她也关注光的运用,房屋里是一定要让光可以进来的,必须是自然光,晨之初曦、正午阳光、暮之暖夕,都行。光会在房屋里自由行走,每到一处,都会留下光影之痕。

那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映照红门,一条记录整个工作室改造过程的短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欢颜给这处工作室,取名“欢喜客厅”,后改为“尔雅山房”。

改造后的老民居

自身经历就是积累

不断注入现代元素

或许,欢颜打造“欢喜客厅”时,只是单纯为自己营造一个喜欢的空间。而“欢喜客厅”的火爆,也会让她的很多朋友,萌生出请她出马帮忙改造的念头。从朋友,到朋友的朋友,上门邀约的请求越来越多。

欢颜看房,有个特点。当她来到改造民居时,她不关注于现有物业的条件,更多是未来改造的可能性。或许她画图纸比不过专业设计师,但是对于物业的感知、对于业主的特质、对于未来的风格定位,能清晰浮现出来。

这一点,基于她的广泛游历。她一直热爱旅游,迄今已经游历过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个新城市,她都会去游历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打卡设计场所。住宿也要住在设计感强的酒店,过去的每一次游历,都成为未来改造的可能性的资料库。

开始,欢颜只帮朋友改造。因为在她看来,房子的最终用处是让人住的。所以,她一定要了解户主的审美取向、性格特征、未来的功能定位,从而打造符合户主特质的生活空间。不为了设计而设计,设计师的设计感,一定要退而求其次,设计师只是个转化器,尊重业主的生活主张,并巧妙融合,这才是设计师的能力所在。

在芥子,一扇普通的门后,是四季如茵的草地,几块石头看似随意铺在地上,其实就是路径,很小的庭院,种着一棵松树,颇有古意。日式的拉门,极简的装饰,一张桌子,几只茶盏,背后就是橱柜,放着泡茶的工具。有光,会从拉门的格栅中透过来,恰好给一只茶盏边沿镀上一道金光。一切都是在不经意间,似乎也是客厅全部的功能所在。有阳光,有热茶,有朋友,极简却又包含所有。这时又会对“芥子”有了切身的理解,芥子纳须弥,房子虽小,却能包容人的生活。

在谷雨,门是重新开的,从中到偏,进门之后,就有一道长廊,围绕一周,造出曲径通幽的奇妙。旁边新砌了一道花墙,墙后有竹,以隔邻舍。屋前设有水景,雾化一开,白雾弥漫,宛如仙境。屋主是位年轻人,所以根据他的需求,全屋地暖、声控,全部现代化生活的方式,在老城区得以实现。这位年轻人经常和小伙伴们约在这里喝茶、聊天、赏月。

在湛庐,进门就进入了一个四合院的空间,保留住原本的房屋结构,留下四方天井,阳光可以洒到各个房间。典雅的家具,精细的装饰,让人宛如一步踏入民国的笙歌旧梦之中。院中一棵高耸的石榴树最为引人注目,“这棵树的枝条,恰好落在房檐上”,多美。比例关系的把控,小院落的大树支撑起一方庭院的高度。

尔雅山房和芥子,不仅都得到了扬州老城区改造的奖项,尔雅山房还被“一条”评为全国最美庭院之一,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节目,都曾在这些院落中取景。

这些年,就在我们熟悉的老城区,常有一处处老宅子焕新而生,而为此付出的,其中就有欢颜,这位一心想让房子,成为自然的、笃定的、和时光一起沉淀的女子。

这时的欢颜,常想起小时候,自己坐在露台上搭蒙古包的场景。而这些改造完毕的老民居,恰是当年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布料,在她手中,构建一座独属于扬州老城区的梦想天地。她可以稳坐其中,看光阴流逝,看年华变迁。

对话

我的工作是种分享

记者:您在2017年,放弃高薪工作回到扬州,一度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当时是怎么想的?

欢颜:当时就是让自己人生缓冲一下,商海沉浮,也很累人。我回到扬州,拥有自己的“欢喜客厅”,和朋友们一起探讨摄影艺术的各种可能。后来我开始从事民居改造,这是一种治愈的工作。看着那些老房子,慢慢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我的内心很安稳,很舒心,生活中不可能没有伤痛,而这是治愈伤痛的过程。

记者:您现在忙着摄影、改造、民宿等,感觉也很充实。

欢颜:我感觉自己是那种不会休息的人,好在做的事情都是一种分享。摄影是去分享对美学的认知,我从不追求摄影的各种参数,而是喜欢和大家一起去逛园林,拍美景,我实在太喜欢各地的园子了;改造是分享人生的经历,我希望每一次的改造,都是我过去人生中的一帧片段,历久弥新;民宿是分享对生活的理解,住宿能够表达出生活中具象的东西,住进一座民宿,其实也是住进一种生活。

记者:在改造民居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

欢颜:当然会有,因为都是在老城区,所以也会遇到邻里之间的纠纷,但是我本着真诚以待的态度,都会得到解决。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改造民居是门大学问,就比如说材料,更新太快了,前几年流行的断桥铝,现在也快被更新的材料替代了。这就需要不断学习,自己也和老民居一样,始终保有活力。     记者 王鑫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