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线路测速_江苏扬州:传承130多年 延续上百年的乡愁年味藏在那豆腐里

赵习琴加工豆腐

“豆腐”与“头富”谐音,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的心愿。进入腊月,磨豆腐是包括扬州在内很多地方的年俗。扬州市仪征新集镇联盟村高庄组一户豆腐作坊,最近每天都要帮20户乡邻磨豆腐,这个作坊,已延续了上百年的乡愁年味。

一入腊月就得排队等着磨豆腐

8日一大早,联盟村的村民孙女士就拎着15斤豆子赶至67岁的赵习琴家排队,等着磨豆腐。“腊月一到,她家天天有人排队等着磨豆腐。”孙女士说,磨豆腐成了乡邻一个重要的年俗,如果腊月不磨豆腐,总觉得过年少了一些味道。

“平时我们磨了卖豆腐,一进入腊月就只做代加工。”赵习琴说,豆腐作坊里只有她和丈夫两人在忙,一天最多也就帮20户乡邻加工豆腐,每户都是20斤左右的豆子,加工后拿回去,够每家每户一个春节吃的。

豆腐作为扬州百姓饭桌上的家常美食,逢年过节少不了它。赵习琴表示,他们还是坚持从祖辈一直延续下来的豆腐手艺,包括选豆、泡豆、磨碎、晃包、煮浆、点卤、入豆盘、压盘、打刀等程序。

“一直用的点卤手艺,卤水豆腐,久炖不碎。”赵习琴说,磨豆腐是细活,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偷懒,如果口感不好会影响周边乡里乡亲的过节心情。因此,腊月里每天凌晨3点多他们就要起来忙碌,有时一直要忙到深夜。

村民拎来加工的豆子

这个豆腐坊有130多年历史了

“她家的豆腐坊,有130多年的历史了,传了四代了!”谈及这家豆腐作坊,村民凌先生说,赵习琴夫妻俩从事豆腐坊营生就已有40多年了,他们都是吃着赵家做的豆腐长大的。

赵习琴说,豆腐坊是祖辈的营生手艺,传到自己手里时,家中还是以前的石磨,也就是近些年,磨豆的工序用上了机器,人也省力得多。

“晃包、煮浆、点卤这些工序,全凭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手感。”赵习琴说,凭着手上功夫,才能够掌握点卤的量,才会保持住豆腐的口感和多年不变的乡愁年味。

祖辈传下来的豆腐作坊,之所以在村中延续了上百年的乡愁年味,是因为坚守。“我十多岁就跟着家人磨豆腐,喜欢这门手艺。”赵习琴说,年轻时丈夫去仪征城里一企业打工,只剩她一个人在家做豆腐卖豆腐,但是丈夫每次回家来,都会帮她磨豆腐。

“年龄大一点后,他就一门心思和我在家做豆腐了。”赵习琴说,算下来夫妻俩坚守这个豆腐作坊,已有40多年,不少离他们几十里的村民,一到腊月,也会拎着豆子赶来让他们帮磨豆腐。

传统手艺面临传承难的问题

30年前,仪征新集镇联盟村像赵习琴家这样的豆腐作坊,总共有4家,如今只剩下她一家。“做豆腐是一件体力活,生活日夜颠倒。”赵习琴说,一天下来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赚得多,渐渐就没人做了。

周边乡邻已经习惯了赵家豆腐的味道。严冬酷暑,赵习琴夫妻俩这些年一直在坚守。他们年龄大了,城里工作的孩子劝他们歇歇,但他们不肯,继续经营着这个豆腐作坊。他们现在也很忧虑,等他们做不动了,老手艺谁来传承?

“老手艺传到现在不容易。”赵习琴说,不想这门手艺从她这一代失传,只要村民有愿学的,她都愿意教,祖辈传下来的磨豆腐手艺要传承下去,延续乡愁年味,方便乡亲。 通讯员 姜士明 记者 孟俭 文/图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