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头镇王庄村幸福路边。李彬彬 摄
春耕备耕时节,田头的粮食作物长势怎么样?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江都区浦头镇王庄村,惊讶地发现:一条幸福路,两边大不同:路南,绿油油的麦苗长得茁壮;路北,几亩田地却一片“荒凉”。
“路北这20亩地是育秧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不种小麦。这片地要等到4月份才会松土、平田、开沟,为铺盘育秧做准备。”浦头镇加迟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加迟抓起一撮土,一边揉捏一边介绍。“路南的小麦6月10日前要结束小麦收割,收割后开始插秧。路北这没有种小麦的地,就是为插秧做准备的。”
王加迟种了20多年的地,承包的田地从300多亩增加到了1200亩。“以前种田主要是靠人力,现在种田轻松了,全程交给机器干。”除了自家的1200亩田,王加迟还托管了邻近乡镇的2400亩地,要是按老法子种田,就算农机“全上阵”也要手忙脚乱。
“我们合作社有各类新型农机70多台套,实现了耕、种、收、植保、秸秆还田、烘干一条龙全程机械化服务,每年服务3.5万亩的田地。”王加迟告诉记者,以前小麦水稻轮流种植,后来有了“麦套稻”的种植模式。于是在2014年的时候,他决定开启新种植模式:空出小部分田不种小麦,专门育秧。
“水稻收割后,这20亩育秧田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秧苗可以长到15公分左右。一亩地育的秧苗可以供应80亩的水稻种植。”王加迟告诉记者,由于本地没有试过这种模式,开始吃过不少亏,秧苗太密集导致秧苗坏死、时机把握不准导致秧苗烂根、田地不平整导致出苗不齐等。“摸索了两年,现在按照1:80的育秧标准,匡算好下种时间。到了6月份,那边小麦割完,这边秧苗正好下田。”
“和传统种植方式不一样,村民有疑惑很正常,但规模化种植要换个算法。”王加迟算了笔账:一亩地的小麦产量在800斤左右,可得900元左右的收益。但是一亩地培育的秧苗可以种植80亩的水稻,水稻亩产1200斤左右,按照1.4元每斤的标准,80亩的水稻可以收益134400元。我这边有20亩“荒地”作苗床,可以供应1600亩的稻田,秧苗的价值就更大了。“这样算虽然不准确,但扣除各项费用后,一亩地育秧的收益肯定要远远高于用来种小麦的收益。而且育秧结束后,这片田种上水稻,又是一笔收益。”
通讯员 马凯 记者 李彬彬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