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日常食物
2月6日土耳其发生强震,如今已经过去8天时间,救援“黄金72小时”之后,扬州蓝天救援队队长张昀路和队员戴小冬,仍在马拉蒂亚灾区现场继续着救援工作。土耳其当地时间14日12时47分,才休整一天多的他们,接到指令,又赶赴灾区一线。
戴小冬
与时间赛跑
一天搜寻十多个小时
“从扬州到广州,从广州到迪拜,从迪拜到土耳其……昼夜奔赴灾区。”张昀路和戴小冬随着蓝天救援第一梯队到达土耳其受灾严重的马拉蒂亚,是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9日上午10点多。
他们抵达时,当地还没有其他国际救援力量,整座城市满目疮痍,尽是废墟,触目惊心。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救灾现场,救出幸存人员,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分组行动,我们负责搜寻生命迹象。”张昀路说,尽管“黄金72小时”刚过,但搜寻到被埋生命的希望仍有,他们接到搜寻作业区的任务后,就开始与时间赛跑,争取搜寻到更多的生命迹象疑似点。特别是前三天,一天搜寻十多个小时。
张昀路说,一旦搜寻到疑似点,即做好标记,另一组就会和当地的救援力量一起,清除废墟,开挖搜寻,寻找可能被埋住的生命。当地建筑坍塌严重,一层叠一层,又有冰雪覆盖,救援难度非常大。
听到孩子微弱的回应
搜救了十几个小时……
每一场搜救,都是一群人竭尽全力的战斗,挖机作业、徒手清理、搭建支撑、仪器探寻……每一步都很耗费体力。他们希望每一个被困的生命都能被救出,搜救中却有不少遗憾。
“有一个孩子被困在7层楼的废墟下。”张昀路说,他和戴小冬当时觉得这个孩子被救出的希望很大,因为在一层层往下清理时,当地的翻译不停地冲着废墟下喊话,被困的孩子还有微弱的回应。
队员们竭力搜寻了十几个小时,孩子终于被救出,但已离开了人世。
“余震比较多,每一次余震,能明显感觉到废墟有碎石散落。”搜救现场险象环生,大家没有一个喊苦叫累,只要遇到可能有被困人员的缝隙,能钻进去查看的,他们都会钻进去确认。
张昀路
所在救援队挖掘出
罹难者35人幸存者2人
截至2月12日,张昀路和戴小冬所在的蓝天救援队,在马拉蒂亚地震灾区发现并挖掘出罹难者35人,幸存者2人,总共37人。“时间太长了,生还的希望渺茫。”张昀路说,哪怕有一丝的希望,队友们都不会放弃。
“搜救太耗体力,13日我们和部分队友在营地休整。”张昀路表示,回营地后,仍有其他国际救援组织和国内救援人员赶来,他们就帮着营地分发物资,介绍灾区情况,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当地的气温大多时间在0℃以下,保暖也成了他们后勤保障的一部分,从废墟中捡拾一些木头,夜间燃起篝火,冷的人就着火烤一烤。
“所在营地离一线灾区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是郊区的一所学校。”张昀路说,这是好不容易找到的部分建筑相对完整的集中点,也是联合国各救援登记队伍的集中住宿点,因当地处于动乱地带,该营地由当地部队把守,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
营地分发物资
救援故事被人民网报道
并译成多种语言传播
“14日中午吃饭有块鸡肉,我们俩连骨头都没剩。”戴小冬说。因为灾区救援物资紧缺和运输困难,国际救援人员的饮食比想象的还要艰难。
但当地华侨华人和热心志愿者,让他们倍感温暖。“本地人吃冷食没什么问题,翻译告诉他们,我们平时喜欢吃热的,他们就将饮水加热了给我们送来。”张昀路说,平时遇到当地人,会将自己做的面包等塞给救援队员吃,非常感谢他们来援救灾区。
“救援结束回国后,我们想多吃一点肉补补。”土耳其当地时间14日12时47分,连线时,张昀路告诉记者,他们收到指令,吃完中饭就要奔赴灾区一线,替换其他队友继续开展搜寻工作。
他们在土耳其灾区的救援行动,更多可能是协助当地清理废墟和遗体转运等救援工作。他们也会接到当地居民求助,救援工作非常紧张。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几日,扬州蓝天救援队在土耳其灾区救援的故事,被人民网国际频道中文报道并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通过海外频道传播。
记者 孟俭
(图片由前方蓝天救援队员提供)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