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焘演出中。受访者供图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前不久,央视《为爱而歌》节目上,扬州清曲演员范文焘与民俗歌手史琪玮合作演绎网络热歌《声声慢》,收获了众多粉丝。范文焘为扬州清曲带来了新的演绎方式
一颦一笑,满是柔情;一碟一筷,皆是乐器;一词一曲,唱尽扬州。
扬州清曲,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扎根于扬州文化土壤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如今,这条坚实的根系上,发出了新枝。日前,广陵区文化馆成立了扬州清曲青年乐队,迎来了00后演员。扬州清曲青年艺术团也已经组建完成,不日将正式成立。古老艺术传承队伍中,满是青春的身影,发出了朝气蓬勃的新曲。
本报记者对话扬州清曲青年传承者,听听他们与清曲碰撞的“和弦”。
范文焘教央视主持人敲瓦碟。受访者供图
传承有新人
在这支青年传承队伍中,扬州清曲演员范文焘,不过26岁的年纪,却是已经有着10年艺龄的“老戏骨”。
范文焘自小喜爱扬剧,2007年,他如愿考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扬剧班,并跟随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唐麟童、孙爱民学习。2013年,范文焘成为扬州个园“千秋粉黛”演艺团队一员。彼时的扬州清曲传承面临着人才梯队几近断档的局面,个园“千秋粉黛”演艺中心被授为扬州清曲传承基地,自此,范文焘决定改变学习方向,跟随扬州清曲省级非遗传承人陶梅芳系统学习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青年乐队表演中。 受访者供图
“扬州清曲曲牌丰富,迄今统计有140多种,一开始,我们是从基础的小调《鲜花调》《八段锦》等学起。”范文焘回忆,得益于扬剧功底,他学起来还算得心应手,便想尝试更难的曲牌。2015年起,陶梅芳开始对他一对一教学“五大宫曲”:《离调》《南调》《叠落金钱》《波扬》《软平》,传承扬州清曲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悄然而生。
“清曲传承学习的方式就是口传心授,而清曲曲牌又有着严格的调式和板式,多一板少一眼都不行,当时,陶老师就一字一句、一腔一调地教,很有耐心、倾囊相授。”提起那段学习时光,范文焘心怀感念,“至今依旧如此,只要我们有想学的曲牌,陶老师毫无保留。”2018年,范文焘成为了扬州清曲区级非遗传承人,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小几十个曲牌。
不只是演唱,范文焘还学习了伴奏乐器,一对玉箸,一盏瓦碟,在他手中上下翻飞。 “蜻蜓点水、海底捞月、雨打芭蕉……这些都是瓦碟的敲击方式。”聊起清曲,范文焘的眼睛放着光,“最近,我正在学用酒盅伴奏,一样一样,慢慢学。”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州清曲的保护单位,近年来,广陵区扬州清曲传承发展研究会设立了扬州艺校、个园“千秋粉黛”演艺中心、瘦西湖熙春台、杉湾花园社区、金苹果幼儿园等多个传承基地,在小学、幼儿园常态化开展清曲课程,邀请了厉智娟、陶梅芳、黄丽丽三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普及清曲艺术,挖掘、培养清曲人才。
现在,范文焘除了在景区面向外地游客演出,也进驻抖音等短视频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他身兼汶河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教孩子们敲瓦碟、唱清曲。“看到孩子们新奇与热情的眼神,看到外地年轻网友留言说要来看现场演出,我就会觉得很幸福,更要不断学习。”范文焘说。
丹竹表演中。受访者供图
传承有新声
然而,相较于传统的“堂会式”表演,如今像范文焘这样的扬州清曲演员在舞台上,更多的是和着伴奏带,或怀抱琵琶、或手弹三弦、抑或敲响瓦碟,“单打独斗”。
一间堂屋,一张扬琴,五六位清曲艺人怀抱二胡、四胡、琵琶、三弦等乐器三面围坐,没有乐器的也会拿上酒盅、瓦碟和着节拍击打伴奏,没有浓墨重彩的扮相,或独唱,或对唱。这是扬州清曲形成于清代的“堂会式”表演形式,一支演唱队伍,也是一支乐队,后又发展成为乐队伴奏坐在台侧,演唱者于台中。
传承之下,青黄不接的现象同样出现在伴奏乐队中,老艺人大多已至花甲、古稀。“如今专业学习清曲的人太少了,尤其年轻人。”在广陵区文化馆馆长王婷看来,扬州清曲想要传承下去,必须有专业团队的传承。
去年9月,由广陵区文化馆牵头,一支由80后、90后、00后组成的扬州清曲青年乐队应运而生,这也是扬州目前唯一的清曲乐队。乐队10余名成员都具备民乐演奏功底,包含四胡、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等乐器。他们请来了专业扬州清曲老师进行指导,专攻扬州清曲曲牌,如今已学习了数十个。
出生于2004年的王耀,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科班出身。2017年,怀着对扬州传统艺术的喜爱,王耀进入了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曲艺班。其间,扬州清曲省级传承人黄丽丽开设的清曲班,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艺术世界。毕业后,王耀考入广陵区文化馆成为文艺部一员,主要从事的,便是清曲艺术表演工作。
艺校三年的专业系统学习,演奏三弦是基本功,要成立乐队,王耀自是其中一员。然而,传统曲牌需要原汁原味地传承,势必会历经反复地练习、领悟、再练习。20多岁,年轻气盛,能否耐得住性子?王耀表现出的,是超出年纪的稳重。“因为喜欢,所以愿意一遍遍地练习,因为是传统,也必须一遍遍地练习。”王耀说。
这种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在他年轻的内心中,总是在主动地思考。“以往的乐队基本都是齐奏,每种乐器都是同一张谱子、同一段旋律、同一个节奏。我在想,我们在老曲新编时,是否可以尝试一些变化。”王耀以琵琶和三弦举例,他认为可以琵琶为主旋律,辅以三弦为节奏,同时发挥其他乐器各自特色,奏出更多的变化,也可以尝试加入现代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元素。
“其实,我身边很多朋友、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清曲,他们只是不了解,适当的创新和改变,如将《虞美人》《八段锦》这类曲牌节奏弹得更欢快些,或许就会让他们产生兴趣并愿意接受。”王耀说。
扬州清曲青年乐队成立了,未来将有无限可能。
丹竹演出中。受访者供图
传承有新韵
古老的扬州清曲艺术,遇上潮气蓬勃的青春力量,也焕发出了全新生命力。
如今,各类戏腔古风歌曲破圈走红,也让传统戏曲重回大众视野。去年,范文焘与民俗歌手史琪玮,用扬州清曲与民歌“混搭”的形式演绎了网络爆火的《声声慢》,收获了众多粉丝,他也将扬州清曲带上了央视《为爱而歌》节目。“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清澈的唱腔一字一句都渗透着地道的扬州味,古风融合清曲,让扬州清曲有了新的韵味。
其实,这并不是范文焘首次将扬州清曲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碰撞。2021年,受邀参加上海电视台元宵戏曲晚会时,他便与上海评弹团的演员搭档,以扬州清曲和苏州评弹的形式演绎《梦里水乡》。“也是那一次合作,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理解,清曲可以很美,而这样的美,能够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范文焘说。
关于融合、创新,艺术团成员之一、扬州清曲演员丹竹有了更深的探索。自幼和扬剧表演艺术家学戏,扬州清曲、扬州小调的很多旋律早就刻在她的脑海里,并会用扬琴自弹自唱。前些年,丹竹在国外从事文化艺术交流工作,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走过大洋洲、北美洲的许多国家,并受邀参加非洲国家的国宴,为不同国家的人带去扬州传统文化。
“在外想家时,那些旋律就会自然在脑海里流淌,那时候就萌发了创作的想法。”丹竹说,回国后,她开始尝试用清曲原本曲牌重新填词,唱一唱身边的人和事,意外的收获了很多认可,“创作变成了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2021年初,丹竹原创作品《扬州是个好地方》在网络发布后深受喜爱,无论是曲子里融合的扬州清曲、民歌、地方小调等众多地方音乐元素,还是歌词里说唱的扬州风情,都流露出地方文化的魅力。
早在100多年,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嫁接进了歌剧《图兰朵》的背景音乐,成就了“世界名曲”,而《茉莉花》与扬州清曲曲牌《鲜花调》同宗同源。“我还会继续深入学习、传承扬州清曲,未来有机会,我想带着扬州清曲走出国门,让世界听见那动人心弦的扬州旋律。”丹竹说。
古老的艺术传承队伍中,涌现着青春的身影,他们清澈的眼眸里闪着光,这束光里有如火般的炙热,也有如磐般的笃定。
本报记者 王璐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