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星(左)和郑小玲在木楼梯上合影
大家在枸骨树下合影
罗马式的小楼,葱郁的枸骨树,红漆的木楼梯……昨天上午,站在扬州育才小学内仁爱楼,扬州“红色摇篮”苏北保育院的旧址前,山东威海的74岁老人王金星感慨万千,童年一幕幕美好的记忆再度重现。
69年前,她和弟弟在这里生活和学习过。阔别69年后,在家人和扬州“小伙伴”们的陪伴下,姐弟俩终于又回到扬州,回到苏北保育院,完成了他们的“感恩之旅”。
一棵树
“小时候看特别高大,常有鸦鹊在上面叫唤”
昨天早上8点50左右,王金星和弟弟在亲人的陪伴下来到育才小学门口,与本报征集而来的扬州“小朋友”——郑小玲、王增熙、刘江明、吴建华、王俭、张瑞华会合。令王金星惊喜的是,王增熙、刘江明与她是同龄人,极有可能是同班的小朋友。“郑大姐高我两届,另外三位都是60后的小妹妹。”
在育才小学学生处副主任蒋征宇的陪同下,大家步入校园。“这就是苏北保育院原来的那棵树。”蒋征宇指着教学楼前那棵3米多高、葱郁的枸骨树说道。王金星回忆:“小时候个头小,看这棵树,觉得特别高大,常有鸦鹊在上面叫唤。”
教学楼的西侧就是苏北保育院旧址。记者看到,在小楼门口挂着两块石牌,记录着这幢小楼的历史——建于清光绪年间,美国人慕究理创办的女子学堂,是扬州较早创办的教会学校。
如今,这幢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小楼,是育才小学的仁爱楼,成为同学们学习古琴、玉雕、剪纸、合唱、扬州评话、书画的社团艺术楼。
一幢楼
记忆中的场景找到了印证
“小朋友”们相互扶携着从小楼的东门进入。郑小玲说:“东门以前就是保育院的正门,父母接送我们就在这个门口。”
“一楼是大厅,右手边就是医务室,老师给我们喂过五分硬币大的甜药片……”郑小玲拉着王金星的手,两人一边走一边回忆着,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地面连同木头楼梯都还是红漆的,走在上面“咚咚”响。王金星记忆中的那些场景和片段一下子在现实中找到了印证。“这个小礼堂的位置以前是咱们的宿舍吧?”“当时的活动室是在这个位置吗?”她一一求证着。“对,对,这就是我们睡觉的地方。我当时就睡在那个角落。半夜里要小便,老师便用手电筒给我照着亮……”王增熙回忆道。
“三楼我们能去看看吗?”在王金星的记忆中,三楼曾是服装厂,有阿姨在那缝衣服,也有生病小朋友的隔离室。“可以参观!”蒋征宇热情地引领着大家,如今这里已是育才小学的“画一阁”,是师生书画、手工作品的展示区。
一颗心
登门拜访老师,向学校捐赠2万元
参观时,王金星还特地给苏北保育院91岁的朱老师打去视频电话。“朱老师,我们正在保育院的三楼。”王金星一边说着,一边将镜头转过去拍摄小楼的全景。“哦哦,看到了,真好!”朱老师笑着回应。
朱老师虽然没有亲自教过她,却被这位“小朋友”的诚心感动,想尽办法联系其他“小朋友”。遗憾的是,朱老师因为年前腿部手术,昨天未能前往现场。前天,王金星特地去登门拜访了老人家,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谢意。
对于“小朋友”们的到来,王金星同样深表感谢。时隔近70年,当年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们都已是须发斑白的古稀老人。他们在共同的保育院,讲述着共同的童年回忆。
一幢罗马式楼、一棵枸骨树,刻在当年苏北保育院师生的心底。如今这一幢楼、一棵树已成为扬州育才小学的标志,成为校徽上的图案。王金星老人感念学校对古建筑和古树的精心保护,当场向学校捐赠2万元。“给孩子们购买图书和文具,让他们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古朴的校园里,好好学习,奋发图强!” 记者 张庆萍 文/图
记者手记
岁月流逝,记忆不老。历时半年多,在本报关注和牵线下,王金星老人终于圆了多年的心愿,重回阔别69年的苏北保育院,并向当年的老师和小朋友以及保护一幢楼、一棵树多年的学校致谢。葱葱郁郁的枸骨树,“咚咚”作响的红漆木梯,见证着童年那段最美好的时光。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