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哨兵”队员在采集古井信息。张旭 摄
扬州网讯 (通讯员 张晓爽 张怡 记者 张旭) 古井名称:风箱巷官井;具体位置:风箱巷6号;成井日期:民国二十年;井深: 5.2米……昨天上午,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的风箱巷内,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第二党支部“水哨兵”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拿着手持式GPS、井深仪等专业测量工具,对风箱巷官井进行信息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详细地登记在表格上。
风箱巷官井,这口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水井井栏内侧,由井绳日积月累拉出的凹痕清晰可见。家住风箱巷的刘大爷说,在他小时候,这口井在附近居民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日常生活中做饭、洗衣都用这口井的井水。
“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偶尔打一些井水上来,回家拖地、洗衣。”刘大爷说。
占地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内,拥有近200口古井,不少属于市级文保。2021年,“水哨兵”队员对其中25口古井进行了水质检测。
“当时,我们检测了部分水井的水质,并与东关街道、汶河街道联合召开座谈会,向居民通报了水质检测结果,向居民提出合理用水的建议。”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党总支书记、局长王永东说,“古井在淡出人民生活后,不能仅仅满足于文物景观的‘看’,更要让市民和外来游客‘懂’。于是,今年初,我们与东关街道相关负责人多次商议,决定对古井进行全面信息采集,建立古井档案,打造古井‘身份证’。”
入春以来,扬州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外地游客纷纷涌入扬州。游客在打卡网红街区的同时,会走进相连接的小巷中,去看看“巷城”扬州藏在最深处的记忆。一口口历经历史风霜的古井,便成为古城游的一处处打卡点。
“皮市街社区和古旗亭社区内,拥有近20口古井。游客在巷子里看到古井,就向附近居民打听古井的历史,但居民往往答不上来。”东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此次,队员到社区进行古井信息采集,之后,我们将制作信息卡,游客就能快捷地了解这口古井的历史。”
昨天上午,在皮市街社区和古旗亭社区采集完古井信息后,“水哨兵”队员又赶回实验室,对古井的水质进行检测,并将相应数据填进表格中,确保信息足够详细。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