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忠祥。
卢伟苇。 赵磊 摄
“这个药还是你经常吃的那种降压药,用药的时间和剂量我都写在药盒上了,你回家注意看。”14日上午,在扬州市邗江区邗上街道冯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44岁的医生卢伟苇认真嘱咐前来看病的居民。在这里,卢伟苇和父亲卢忠祥共同坐诊24年,守护百姓健康。
“小卢医师”!这个称呼,居民从小喊到老
冯庄社区辖区原为庄台,20多年前,因为扬州城市发展,庄台村民拆迁住进小区。卢忠祥是冯庄社区庄台村民,他1976年开始从医,当时是个“赤脚医生”,每天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为老百姓送医送药。在卢伟苇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即使是在深夜睡梦中,只要患者有需要,他背起药箱就风风火火冲出家门,全不顾风大雨急。
岁月如梭,从小卢到老卢,头发白了不少,不变的是他的善心,因为行医技术好,卢忠祥得到居民的认可。“有些居民现在三四十岁了,小时头疼脑热就找我父亲看病,现在他们有孩子了,也带孩子来就医。他们都喊我父亲叫‘小卢医师’,这种称呼也算是一种岁月回忆。”卢伟苇感慨地说。
在卢伟苇印象中,父亲看病有个恒定不变的习惯,就是帮患者省钱。卢伟苇还记得,父亲当时作为“赤脚医生”时,把一些感冒药、退烧药药丸装在纸包里,随手送给患者。“一些患者吃了药丸就好了,无需进一步治疗,我父亲就不收钱,诊疗费也不收,骑个车就回来了。”卢伟苇说,遇见家境困难的村民,卢忠祥不仅免收医药费,还常常上门探望。
经过几十年用心用情行医救人,卢忠祥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救治了无数患者,多次被评为“优秀乡村医生”,在冯庄社区是出了名的医术高、医德好。
和父亲一样,她也成了“打针不疼”的医生
卢忠祥有一儿一女,女儿卢伟苇今年44岁,她1999年从医学院毕业,彼时卢忠祥成了冯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在父亲的动员下,卢伟苇也成为了一名社区医生。
上班是同事,下班是父女。从医路上,父亲倾力传授医术,卢伟苇也继承了父亲热爱学习、热爱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多年来,卢伟苇通过学习,先后考取医师证、营养师证、职业药师证,能够应对各类常见病。
从1999年开始,父女俩便一起坐诊,卢伟苇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卢忠祥负责日常诊疗工作,两人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不管再苦再累,治病救人的这份满足感,是其他工作没有的,女儿愿意做医生,我很自豪。”卢忠祥说,同为医生,让父女俩多了很多共同话题,“只要女儿需要,我会尽量给她提供一些建议。”
“鼻子捏着哦,憋一口气,我要使轻功了。”卢伟苇说这句话的时间,一针就戳完了,打针的孩子还没缓过神来。“来,小乖乖,阿姨奖励你一根棒棒糖。”一边说着,卢伟苇拉开抽屉,拿出一根棒棒糖递给孩子。
如今,卢伟苇也成了一名“打针不疼”的医生,这是父亲教授她的小技巧。冯庄社区一些“80后”居民回忆,自幼就在卢忠祥手上看病打针。那个时候,卢忠祥“打针不疼”出了名,再害怕打针的孩子,遇到卢忠祥都会破涕为笑。
“遇到孩子凭的就是耐心,抽屉里平时可以放些棒棒糖、小贴画,给孩子一些奖励。”卢伟苇现在把父亲的看病小技巧运用得很到位。
“把他病当己病”,这是医道格言也是家训
像父亲一样做一个有仁心的医者,这是卢伟苇对自己立下的从医标准。因此,卢伟苇始终信守“把他病当己病”的医道格言,视病人为亲人。
家住新世纪花园小区的田奶奶年过八旬,是一位独居老人,最初腿疼不舒服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卢忠祥接诊发现田奶奶独居,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于是和女儿一番商量后,采取针灸、推拿的方式为田奶奶缓解腿部不适,一番服务后,一分钱不收。田奶奶家人送来水果表示感谢,硬是让卢伟苇退了回去。
冯庄社区还有一位八旬老太,患有气管炎多年,由于家庭条件差,卢伟苇和父亲为老太看病从没收过一分钱。老太太逢人就说:“这对父女医生人好呢,看病不要钱。”
这对“父女医生”赢得了无数病人的信任和爱戴,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颂和肯定。2015年起,卢伟苇成为冯庄社区2000多户居民的家庭医生,在她诊疗室的资料柜里,一册册的健康档案摆放得整整齐齐,里面记录的全是各家各户的健康信息和回访记录。
多年来,卢伟苇先后获得邗江区“最美乡村医生”“先进医护工作者”、邗上街道“优秀共产党员”、冯庄社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先做人、后行医,父亲一直这样教导我们子女。想当一名好医生就要有情怀,能吃苦,看到病患康复,是我感觉最满足的事!”卢伟苇说。
通讯员 张晓宇 记者 赵磊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