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平台注册_还记得夏天的橘子水吗? 来赴一场“儿时之约”

群里的回忆

“食堂的大肉包最美味。”“夏天的橘子水,水瓶装来倒进搪瓷缸里,冰凉冰凉的。”这是“扬柴幼儿园回忆专用小马甲”群里,曾经的孩子对当年幼儿园的美好记忆。

由于旧厂区改造,原扬柴幼儿园建筑即将被拆除。广陵区文峰街道福运门社区在清理房间时,发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一沓老照片,为此,社区专门建了一个群,寻找当年的老师和孩子们,并邀请他们回园拍最后一张合影。在“六一”前夕,曾经的师生纷纷赶赴一场“儿时之约”。

当年师生在幼儿园楼前合影

一群年轻人

让幼儿园翻开新一页

“我在扬柴幼儿园工作24年,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昨天上午,黄凤笙走过一间间教室,深情地说。

1976年,26岁的知青黄凤笙从兴化农村返城,被分配到扬柴幼儿园工作。她回忆说:“扬柴幼儿园成立于1958年,主要是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因此,之前带孩子的不是老师是阿姨,年龄偏大、识字不多。幼儿园只有两个班,大班就转到外面的幼儿园上了。”

黄凤笙工作后没多久,从部队复员回来、比她还小的几名年轻人也进了幼儿园。她们经过进修培训后,组成了扬柴幼儿园第一代教师队伍,自己编教材,开办拼音、算术、音乐等课程,并设立了大班。从那时起,扬柴幼儿园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年厂里以‘培养扬柴的未来’的高度,对幼儿园予以支持,其中最大的‘手笔’是1984年招聘了10名幼师班毕业的专业老师。”黄凤笙介绍,上世纪80年代,厂里其他地方还没有空调、电视,幼儿园率先装上了;每个大班都配备一台钢琴,这是当年扬州主城区其他幼儿园都没有的。

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

一帮教职工

带领幼儿园走向辉煌

“扬柴幼儿园最辉煌时有教职工53人,每年在园婴幼儿400多人。”黄凤笙说。

1982年,黄凤笙担任扬柴幼儿园园长。从“培养扬柴的未来”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幼儿园教职工从8人迅速增加到53人,且分工很细,每个班配备“两教(师)一保(育员)”,有专门的保健老师、食堂及厨师。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幼儿园还承诺代接送、代喂药、代洗澡洗头等十项服务。

“随着幼儿园越办越好,入园孩子越来越多。”黄凤笙介绍,为解决教室、宿舍不够的难题,厂里专门将幼儿园的两层楼上又加了一层,另外还将职工教育中心扩展成幼儿宿舍。

早在1979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就走进扬柴幼儿园拍摄新闻片,在一帮教职工的努力下,扬柴幼儿园从厂里先进起步,一路获得市、省、部先进集体。1983年,黄凤笙出席冶金工业部举办的先进经验交流会,并作为当年冶金系统唯一的后勤单位代表上台做报告。

1998年,扬柴幼儿园举办建园四十周年庆祝会,这是幼儿园最辉煌的时刻。4年后,这座幼儿园闭园。

上世纪90年代幼儿园的亲子活动

一张老照片

承载两代人童年回忆

“社区办了件大好事,把我们约起来进园留念。我内心真的很不舍。”曾经的扬柴幼儿园老师李青眼泪不止一次地流下来。

李青之所以这么激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李青的妈妈是这里最早的老保育员,李青18岁入园当老师,李青的儿子14个月进小托班。李青的儿子如今在北京专门拍摄纪录片,半个月前回扬,还专程与她一起来到幼儿园,可惜因铁门锁着无法进去,成为遗憾。

“40多年前,扬柴因为生产任务重,双职工家庭常常在孩子56天就送进了幼儿园。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些孩子的孩子又被送进来,两代人在这里留下记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李青说,社区在群里发照片、发通知,她立即转发给原同事,要大家一起回园看看,同时她也给儿子转发了老照片。

一座幼儿园

90后梦想起飞的地方

“黄园长,这是我当年跳舞的照片,你还记得吗?”“记得记得,当年跳得多好。”颜秋月搂着黄凤笙,开心地拍了一张合影。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扬柴职工,我从小就生活在扬柴一区宿舍,外公每天骑大杠自行车上班,让我坐在大杠上,带到幼儿园,直到1997年毕业。”颜秋月说,她小时候在老师的熏陶下爱上唱歌跳舞,就想长大后也当幼儿园老师。为此,她从南艺毕业后,专门到晓庄学院学幼教,如今就在幼儿园工作,圆了小时候的梦。

同样是90后的王健,曾在建园四十周年庆祝会上敲腰鼓。“幼儿园的王蓉老师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她一直夸我画画得好。”王健介绍,正因为王老师的“这孩子有绘画天赋,希望继续努力”这句话,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连续在少年宫学了5年国画,后来平面设计研究生毕业,如今担任职高老师。

近两天,“扬柴幼儿园回忆专用小马甲”群里,曾经的师生纷纷晒出当年幼儿园的照片,铁制吊船、大型滑滑梯、风琴、茶水桶……幼儿园建筑虽然被拆除,但专属他们的记忆却会恒久。

通讯员 广组萱 黄阅

记 者 刘峰生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