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983年的夏天,一份挟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报纸,再次走进扬州寻常百姓家。自此,名城孕育名报,名报添彩名城,她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城市同行、与读者同心,书写下精彩的报业华章。
今年7月1日,是《扬州日报》正式复刊40周年的日子。40年来,报人的脚印镌刻在这座城市的江河大地,每一个历史时刻,从未缺席,始终在现场、在报道、在见证、在记录。今起,本报推出“党报四十年·印迹”融媒体新闻行动,老中青三代记者一起重返当年的新闻现场,共同探访时代在这座城市以及这份报纸上留下的深深印迹。敬请关注!
“80后”记者 黄媛媛
1983年,随着老328国道仪征段12公里道路完成升级改造,我市拥有了第一条一级公路;上世纪90年代,我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宁通公路通车;进入新世纪,首个跨江大桥、火车站、机场、高铁站陆续建成……今年是《扬州日报》复刊40周年,回首40载光阴,扬州交通实现了从起步到腾飞的跨越,这张报纸也始终坚守第一线,亲历了一个又一个交通发展的精彩瞬间,见证着扬州昂首迈入“公铁水空”全面发展的立体大交通时代。
“党报四十年·印迹”融媒体新闻行动老中青三代记者,看大桥、走机场、坐高铁,与您一起回顾40年来扬州这座城市特有的“交通印记”。
1996年11月28日《苏北大地走蛟龙》,记录扬州首条高速公路诞生。
高速:“苏北大地走蛟龙”
打开这份20多年前的《扬州日报》,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纸张已经泛黄,翻到第6版,一篇名为《苏北大地走蛟龙》的跨版报道瞬间将记者记忆拉回到1996年11月28日,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历史必将写下这个日子!这一天,备受扬州百姓期盼的扬州首条高速公路——宁通公路扬泰段胜利通车。
从首条高速公路开始,扬州就按下了交通快速发展的启动键。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扬州日报》也紧跟步伐,记录着扬州交通的点滴变化。1999年建成的总长18.1公里的扬州南绕城高速公路,有效提升了城市通行能力;2000年,112.4公里的江淮(京沪)高速公路正式通车;2004年,全长34.96公里的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建成,标志着我省第一条绕城高速公路的完美闭合,扬州“县县通高速、环城架高速”目标正式实现;此后,还有江海高速、沪陕高速江广段、扬溧高速、沪陕高速江六段、宿扬高速以及五峰山过江通道北接线,市域范围内所有县级节点通达高速公路。
2000年10月25日,《百年梦圆——写在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开工之际》见证扬州跨江梦圆。
大桥:“百年梦圆”
“一个梦,一个扬州人朝思暮想、时代相传的甜梦;一个盼,一个长江水冲刷千年、愈刷愈切的祈盼。”2000年10月25日的《扬州日报》头版,时任扬州日报总编辑的葛长益写下这饱含深情的文字。
“当年10月20日,润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在前期做好充分案头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几经打磨,拿出了这篇新闻报道。从历史原因、现实要素、百姓祈盼等多个方面写出了扬州人民对大桥的盼望。最后,我们也给大家提前‘剧透’,刊发了大桥效果图,让读者‘一睹为快’。”葛长益说,从正式开工那天,《扬州日报》的采编团队就一直关注着这座大桥的建设进展,报社的文字和摄影记者数十次前往建设中的大桥现场,为读者带回最鲜活的信息。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扬州的过江通道数量随着五峰山大桥的建成已变成两个,而此时第三条通道——龙潭过江通道也在全力建设中,伴随着建设现场轰鸣的机械声,《扬州日报》记录的笔触不停。
2020年12月11日,连淮扬镇铁路通车特别报道。
铁路:“穿越千年”
2002年1月23日,扬州日报刊发报道《穿越千年的祈盼——写在宁启铁路开工之际》之后,全市瞩目,大家争相传阅着报纸,从新闻报道中感受来自开工现场的火热氛围。2004年5月1日,宁启铁路扬州段正式通车,扬州从此有了第一条横贯东西的钢铁动脉。《扬州日报》又在第一时间推出宁启铁路的开通报道,并组织策划热心读者乘火车等丰富的活动,全方位参与见证了扬州结束“地无寸铁”历史的全过程。
在结束了“地无寸铁”的历史之后,2014年12月开工建设的连淮扬镇铁路,现在已带领扬州融入了国家高速铁路主干线,也让扬州全境迈进“高铁时代”。从宁启铁路通车,到宁启复线电气化工程改造后第一趟动车驶入扬州站;从连淮扬镇铁路正式开工,到第一列高铁缓缓驶入扬州东站,再到北沿江高铁的正式开工,扬州铁路发展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被《扬州日报》定格。
2010年3月18日《振翅飞向“空港时代”》,亲历扬州“一飞冲天”。
机场:“一飞冲天”
机场建设是扬州立体交通枢纽蓝图中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扬州日报》也从机场开工之时,用同样炽热的文字全程记录下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一步一步的建设发展历程。
“当我们一步步圆了千年铁路梦、大桥梦,再兴水运理想、重写公路辉煌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着向蓝天展开翅膀,昂扬高飞,飞向全新的‘空港时代’。”2012年5月8日,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扬州日报》推出《一飞冲天》特刊,用9个专版深度解读了机场给扬州带来的全新变化。如今,扬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又启动建设,新建1条平行滑行道和T2航站楼,提升机场运输保障能力,《扬州日报》对扬州逐梦蓝天的报道也将继续进行。
老中青三代记者重返当年新闻现场。庄文斌 摄
我们见证了“起飞”
扬州日报原总编辑 葛长益
6月8日,我和报社的年轻记者一起来到长江边,面对横跨两岸的润扬大桥和穿梭往来的车辆,聊起今昔,不禁感慨万千。
我们站立的位置,曾经是寂寥的江滩。2000年10月20日,这一天改变了一切: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润扬长江大桥奠基,开启了新世纪扬州交通事业大发展的新路径。从那以后,我们在这里看到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看到巍峨桥墩拔地而起,看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再往后,扬州火车站开通,结束了大江北岸地无寸铁的历史。如今,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铁路朝发夕至,空中飞机四通八达……目睹扬州全新的交通格局,怎不让人心潮澎湃?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工程里,长江大桥的开建,具有领头的“起飞”意义。
作为那个年代的记者,我们感知冷热了解需求。所谓要想富先修路,扬州人感受最深。由于历史的欠账,早前的扬州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没有铁路没有机场,公路也大多为低等级的,有人自嘲:我们是“铁、公、机,一毛不拔”。望着突飞猛进的苏南,扬州人对于改善交通状况的急切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事经亲历方知不易。因此,当年的我们对于每一种新的交通形式来临,都高兴得手舞足蹈。若问长江大桥开建报道新闻时我们的心情,那真叫欣喜若狂!围绕这个全市人民朝思暮想心心念念的重大新闻主题,我们通过报纸作了全过程“直播”:前期有铺垫预告,建时有进度跟踪,还穿插有未来展望和思考辨析,让关于长江大桥的报道酣畅淋漓,满足了广大读者对这一关乎国计民生工程的重大关切。其中,作者饱蘸深情浓墨重彩写成的通讯《百年梦圆》,受到广泛好评,在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同样,2004年4月18日,宁扬铁路正式运营。全体新闻工作者和广告经营人员通力合作,把新闻报道和火车开通联系,以《扬州从新起点出发》为主题,形象化地推出新闻专列、梦想专列、服务专列、财富专列和志贺专列共计88个对开版面,创下了扬州日报办报史上的一项新纪录。从报社开出的这一“图文列车”,回顾百年历史,展望美好前景,立足今日扬州,对接祖国各地,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读者看到这一期特刊都觉得报纸信息量大,知识性强,制作也精美,很有收藏价值。
今年是《扬州日报》复刊40周年。40年来,日报担使命接地气,是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她尽了新闻传播之能,建有文化塑形之功。此刻站在江边的记者,有年在古稀的老人,有入职不久的青年,有年富力强的中坚,彰显着我们的新闻事业恰似长江之水绵延不绝。
“前浪”寄语“后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老记”们见证扬州交通起飞已成既往,热望年轻人见证更多的“起飞”,书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
从“高铁时代”到“高铁生活”
“90后”记者 刘西伯
“列车前方到站——扬州东站……”“快点快点,去瘦西湖的车在等我们了!”10日下午两点半,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小李趁着周末跟朋友乘坐高铁来扬州旅游。
1小时51分钟到上海、5小时13分钟到北京……2020年,扬州人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坐着高铁看中国”的梦想,而这些得益于蜿蜒数百公里的“钢铁巨龙”——连淮扬镇铁路与宁启复线扬州段,这两条“巨龙”会集交错于生态科技新城,承南启北、横贯东西,使扬州成为京沪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很早以前我来过扬州,记得那时候要去镇江转一次车,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小李感叹,白天逛瘦西湖、东关街,她已经提前计划好旅游线路,晚上还要赶着去万福烟火夜市参加篝火晚会和音乐派对。
道路、高铁、航线交织成网、通达四方,缔造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不仅仅是“旅游热”,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大批年轻企业和年轻人才集聚于此,为千年古城扬州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注入年轻活力。
回望过去,从2004年宁启铁路通车到2020年连淮扬镇铁路通车,扬州已然成为江淮区域的交通枢纽,一条条“巨龙”推动着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让“好地方”扬州逐渐成为一座“发展之城”“幸福之城”“希望之城”。
记者手记
做时代的真实记录者
和“90后”年轻记者刘西伯在档案室翻阅着几十年前的老报纸,一则则交通新闻,形象而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出扬州交通的发展史、奋斗史。“现在我们乘坐的高铁、飞机,原来是通过那么多一代代交通人的努力,从规划变成现实的!”他不由感叹。
指尖翻动下,我的思绪也随着一篇篇报道,重返无数个交通报道现场:我仿佛又听见了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利用凌晨“空窗期”换道岔时数千名工人发出的“号子”声;仿佛又看见连淮扬镇铁路桥在深夜实现半空中转体后与宁启铁路“十字交汇”;仿佛再次从百米脚梯攀爬而上,登顶五峰山大桥桥面为读者发回第一手现场信息……
“我参与报道润扬长江大桥开工时,报纸还是黑白的;到了2005年建成通车时,已经变成了彩色版面。当年参与开工报道的年轻记者,在大桥建成时已成长为报社中坚力量。”在重返当年新闻现场润扬长江大桥采访时,老总编葛长益对我们说,一代记者有一代记者的责任,但永远不变的是要始终铭记,做时代的真实记录者。
如今,我和年轻记者们从老一辈报人手中接下了《扬州日报》交通新闻报道的“接力棒”。北沿江高铁建设工地、仪禄高速公路建设现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建设现场……我们每天奔走在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只为给读者带来最新鲜、及时、全面、纵深的新闻报道,记录下扬州交通值得被铭记的发展历程! 记者 黄媛媛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