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截图。
昨天下午,央视音乐频道(CCTV15)《乐游天下》栏目播出专题纪录片《运河长歌·扬州》第二期,继续以嘉宾对谈、音乐文化遗产项目展示、诗朗诵的形式,以及大量精美城市航拍画面,展示大运河扬州段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风物之美。本期节目中,重点聚焦了古诗词文化及邵伯秧号子。
古诗词文化:古往今来都让人心向往之
节目中介绍,扬州是一座运河和长江交汇的城市,古往今来,川流不息的文人雅士顺着长江而来,沿着运河而去,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锦绣诗篇,泼墨挥毫般地写在了流动的运河水波之上。
万里长江东流,千里运河纵贯,位于这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点上的千年古镇瓜洲是一个诗意存在,古往今来都让人心向往之。
瓜洲始于晋、盛于唐,历史上的瓜洲商贸繁华、人文荟萃,蔚为大观的诗词文化和数不尽的名人典故,奠定了瓜洲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瓜洲古渡享有“诗渡”的美誉。观潮亭的故事随着运河水潺潺地流向了大江南北,被善歌的人传唱着。
节目中择取了《春江花月夜》节选、《泊船瓜洲》等名篇,以朗诵形式呈现,扬州的诗意在翰墨书香中弥漫开来。
邵伯秧号子:江淮大地上的音乐明珠
作为苏中地区稻作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俗曲,邵伯秧号子是江淮大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音乐明珠。
节目中介绍,“劳者歌其事”,与栽秧相伴的栽秧号子,是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它扎根在广大群众中,是农业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反映劳动人民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在邵伯扬剧协会秧歌队表演的邵伯秧号子《拔根芦柴花》中,明快的节奏,浓浓的、质朴的生活气息,随着歌声扑面而来。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打开来的第一首民歌,就是《拔根芦柴花》。”扬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戈弘说,民歌两种特点,一个是号子,一个是小调,号子是劳动产生的,小调绝大部分是休闲的,“但是这两个不能截然分开,探寻其渊源,基本上都来源于古老的农业劳动。”
现代扬州音乐:运河是写不尽的题材
一条河一座城一方人,浩瀚的运河水浸润着人间美好动人的故事,影映着两岸人民勤劳奋斗的身影,奔流千里的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文化符号,它将江南送往远方,又将天下带到江南,不断地丰富、联动、升华着江南。
“有一句话说,民歌是‘长腿’的,自己‘会走’,它可以从河北走到江苏,从江苏再走到四川,我觉得运河和长江就为民歌的这个‘腿’提供了一个平坦的大道。”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说。
在戈弘看来,现代扬州音乐与大运河关系更加密切了。“运河帆影映行踪,运河对当代音乐创作来说,是一个写不尽的题材。”
大运河沿岸的每座城市都是中华文明这部雄浑交响中的一个乐章,而扬州作为文脉连绵的历史名城,更是诸多乐章独具魅力的一个段落。今天的运河之都正在讲述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的运河长歌。 记者 王璐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