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代理_【好地方好家风】唐广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唐广全

孙子上幼儿园时,吃饭就不用老师操心了,每次都把碗里吃得干干净净,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有时也会和我们探讨这爱惜粮食好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里大人的言传身教。

爱惜粮食,一直是我们家“祖传”的好传统,也是家风。我的老家在农村,前辈们都以种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非常辛劳。在贫穷年代,粮食短缺,肚子吃不饱,想吃一顿白米饭都是奢望。小时候,父母就经常教育我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一定要爱惜,浪费粮食会被“响雷打头”。偶尔吃剩下的糁粥,父母都舍不得倒掉,晚上拌进面粉发酵,第二天早上涨酥头令当早点,我们吃得特别香。等到上小学读到古诗《锄禾》,不仅懂得“粒粒皆辛苦”,更进一步增加了悯农的情感。每年夏收和秋收放忙假,我都会去拾麦穗、稻穗,把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粮食捡回来,多拾一点算一点,尽量让粮食颗粒归仓。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少年的我,正是长身体最能吃饭的时候,老是感到“一顿不饱顿顿饥”。可偏偏遇上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蝗虫肆虐,庄稼一片枯黄,人们只得吃野菜咽麸糠,个个饿得面黄肌瘦。至今,每当看到扬剧《赵五娘》中“三年干荒不下雨,米如珍珠价高昂”的唱段时,都会勾起我的深深回忆,真是催人泪下。

儿子上初中时,我们已住进城里,每到农村大忙,我会利用假日把儿子带到农村外婆家去参加劳动,在汗流浃背中让他切身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儿子从小养成了勤俭的习惯,并且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遗传”给下一代。

如今,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但当我们端上喷香的米饭时,千万不能忘记那吃不饱饭的艰难岁月。

惜粮家风代代传。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