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平台注册_扬州画家陈忠南讲述与《扬州日报》的情缘故事

陈忠南创作作品中。程宝军 摄

“《扬州日报》见证了扬州文化事业的盛况,也记录了文化名人的履迹。她在我的人生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近日,记者专访扬州知名画家陈忠南,谈起他与日报40年的情愫,感慨良多。

陈忠南曾任扬州市工艺美术局局长、扬州国画院院长、扬州市文联主席。他的工作性质和所处岗位注定了他与《扬州日报》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印象最深 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

1966年,陈忠南从江南大学造型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扬州,1980年后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工作期间,他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报纸,可是扬州每天发生了哪些事情,老百姓的冷暖如何,政治经济文化有哪些热点,很多信息无从知晓。“你说作为一个负责人,不了解扬州的大事、不了解扬州的政策怎么行?”陈忠南反问道。

“在《扬州日报》复刊之前,我们的信息渠道很有限!”陈忠南陷入回忆,他们当时读得最多的是《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华日报》虽然是省内报纸,但里面关于扬州的信息毕竟有限,读了觉得不解渴。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家更加渴望知道更多的信息,希望知晓更多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

“当时拿到《扬州日报》,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时隔40年,回忆起第一时间捧读复刊后的《扬州日报》,陈忠南的喜悦之情仍禁不住溢于言表。陈忠南说,《扬州日报》主要报道的都是扬州的新闻,他很爱看。当时他在扬州市工艺美术局工作,譬如扬州市工艺美术基地跻身全国六大基地、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来扬参观扬州工艺美术基地等,《扬州日报》都给予了详尽报道。

“当时的扬州工艺美术,在全国名声很响,全国性的工艺美术会议必定邀请扬州出席,也必定有我参加。”陈忠南介绍,扬州工艺美术行业10年产值增长了10倍。当时出了不少好东西,如1吨的大碧玉制造的《妙聚他山》、半吨重的玉雕珍品《大千佛国图》;扬州金属工艺厂复制的地动仪、汴河船;扬州绣品厂出品的《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广受好评;刺绣《大公鸡》,著名画家陈大羽参观后直夸“比我画得好看”。漆器厂研制出可卷漆器,如《点螺》卷轴画。还有金丝楠木漆砂砚、孔雀石龙缸、翡翠双塔……《扬州日报》都是这些艺术精品创作问世的见证者。

影响最深 前进道路上的原动力

1994年,陈忠南到扬州国画院工作,重新拾起心爱的画笔。第二年,他的作品第一次登上了《扬州日报》,主题是《年年有鱼》。“当时那个激动啊、自豪啊,真是无法形容!”陈忠南说。由于搬家,那一张报纸早已找不到了,虽然后来他的作品陆续出现在更多报纸和刊物上,但他的处女作问世的那种激动和喜悦永远无可取代。

“第一次登报,这对一位画家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陈忠南满怀深情地说,他不仅努力让自己的作品见报,还不断鼓舞画院的其他画家多画、多投稿。那时候,大家都暗暗铆着一股劲,希望尽快创作出更好更理想的作品,以期有机会在报纸上露脸……就这样,《扬州日报》成了画院画家们前进道路上的原动力,一次又一次地鼓舞着他们,激励着他们。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家的创作水平,2000年,扬州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扬州创作中心,时常邀请一些著名画家、省级画院院长级的画家,来扬创作写生、交流探讨,如当时的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等。同时,经常组织大家读报,寻找创作灵感、把握创作方向。1994年12月至1995年1月,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举行,扬州国画院一次性入选8幅作品。“这个成绩历史上没有过,至今也没有被打破。”陈忠南一脸自豪。

不仅如此,陈忠南个人也成绩斐然,其作品在国内外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被国内美术馆和英、日地方博物馆收藏。1996年,他本人被编入《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收进“国家文化艺术人才库”。1998年,他的国画作品又获得了《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

“所有这一切都少不了《扬州日报》的功劳!”陈忠南由衷地说。

感情最深 宣传道路上的好伙伴

“感谢您,感谢您,从心里感谢您!”2000年的一天,陈忠南从邗江广润发超市购物出来,被母女两人拦住致谢,搞得他一头雾水。

话题还得从1997年陈忠南担任扬州文联主席说起。当时的老百姓只知道文化局,根本不知道扬州还有个文联,更不知道文联下面还有音协、美协、舞协等13个协会。大家都“关起门”来做事,搞不出什么动静,怎么办呢?

陈忠南想起了《扬州日报》,报纸对文艺文化工作的宣传一向重视,经常报道一些文艺活动和文化新闻。当时网络不发达,想要了解新闻,老百姓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报纸。文联部门跟老百姓直接接触少,但是如果文联的信息上了报纸就能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了。

为了发展好文联事业,扩大相关协会知名度,陈忠南要求每个协会每月必须申报项目,每个月最少搞一次活动。通过《扬州日报》的报道,让文联工作被更多人熟悉和了解,拉近与百姓的距离。扬州青歌赛就是当时的活动之一。在广润发拦住陈忠南致谢的母女,就是因为女孩参加了扬州青歌赛获得亚军,并因此受到激励考取了南京前线歌舞团,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这个时期,扬州市文联也是人才辈出,如中国散文学会的吴周文、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刘鹏春、江苏省国画院的王野翔、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的聂危谷等,都是从扬州走出去的,他们都曾是扬州文联下属协会的会员,大多曾在《扬州日报》上发表过作品。

“所以,归根结底,咱们都要感谢《扬州日报》!”陈忠南说,无论是关于扬州市工艺美术局、扬州国画院,还是扬州市文联的种种活动和见闻,《扬州日报》都给予了及时充分的报道,而这几个部门恰恰是陈忠南先后履职的地方。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如果没有报纸的宣传,是很难做出影响力的。”陈忠南言辞恳切,“正是由于报纸这个宣传路上的好伙伴,架起了一座信息金桥,才使我们与百姓之间有了更多沟通和了解,也促进我们工作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扬州日报》一直如师在侧,如友在临。”

“《扬州日报》复刊40周年,我衷心祝福日报事业蒸蒸日上。”临别时,陈忠南紧紧握住记者的手。

记者 程宝军 吴宵墨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