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如梦如幻。 德龙 摄
扬州的夏日,越夜越精彩。夜幕降临,东关街、皮市街灯火璀璨,人流熙攘,特色文创令人流连忘返;古运河畔,网红美食邂逅夏日晚风,升腾的烟火气里裹着浓浓的幸福味。
东关街游人如织。
仅7月份,扬州58家A级景区游客量超391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四成。手握“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金名片”的古城扬州,再现“夜市千灯照碧云”的市井繁华,生动还原了徐凝笔下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重大历史使命,推进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诗词里的“扬州慢”,搭上现代的“文艺范”,绘就运河文旅融合新图景。
个园·花局里沉浸式主题夜游嘉年华。 司新利 摄
“烟火气”升起来 夜经济“燃”起来
7月中旬,央视《文脉春秋》栏目组来到扬州,围绕古运河、古城、瘦西湖三条主线,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采访拍摄,探寻古城历史文化、市井生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
在央视的镜头里,瘦西湖沉浸式大型夜游“二分明月忆扬州”,让游客流连忘返,明清古城内随处可见漫步游客,处处绽放着古城的独特魅力。央视编导赞叹:扬州城里人气“涨”、消费“热”、经济“火”,特别是一大批年轻人扎根古城,文艺生活展创意,将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演绎得活色生香,让城市的烟火气越来越旺。
皮市街夜市。
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近年扬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历史责任,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倾力书写文旅融合大文章。
双东、南河下、仁丰里、皮市街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以生活休闲、旅游体验、八方美食、文创集聚为特色,让千年文化之根不断开枝散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实践,恰如“让古运河重生”的注脚,让古城保护和居民生活和谐统一,使历史文化名城散发出古今辉映的迷人魅力。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央视编导表示,扬州在古城微改造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做足“绣花功夫”,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活力,作为新时代文脉传承者,扬州从全国14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代表城市登陆央视。
古运河夜游。
“年轻态”聚起来 老街区“潮”起来
今夏,皮市街南北入口提升改造项目进入规划评审阶段,以万寿街品质提升项目为抓手,打通皮市街与朱自清故居的连接枢纽,放大朱自清等名人文化品牌影响。据广陵区东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皮市街以“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为目标,让“年轻态”聚起来,让老街区“潮”起来。
傍晚的皮市街,“边城书店”“久记边炉”等网红店铺里人头攒动。在皮市街游客中心,一群青年男女排队等待在“扬州/广陵”明信片上加盖打卡文创印章。过去,游客逛街侧重于“购物”,如今年轻人喜欢“打卡”。自前年5月举办“嗨!皮市集”系列活动以来,来皮市街“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过去一年多来,皮市街主打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新格调”,被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510篇(次),多次登上热搜榜,成为扬州古城更新的经典案例。
小秦淮河集市。
今年元月开始,皮市街正式禁行机动车,成为名副其实的“步行街”。为将皮市街打造成文旅融合、商肆繁盛的特色街区,政府部门制定出台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居民、社会资本和创业青年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如今,皮市街从“网红街区”变“长红街区”,在文化产业引导上形成了吸引年轻人的独特气质。
央视《文脉春秋》栏目在扬拍摄。
“产城人”融起来 扬州慢“红”起来
扬州城,巷子深,户挨户,门对门。扬州素有“巷城”之誉,老城区内街巷有592条,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的老街巷就有506条。今年以来,广陵古城开展“清巷行动”,对背街小巷“梳妆打扮”,徐凝门大街、彩衣街分别引进了市场化物业参与管理,用“小花园”替代“小菜园”,用“最美街巷”提升居民幸福感。
小秦淮河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扬州城控集团正加快推进小秦淮河保护更新(二期)水体整治工作项目论证,未来将通过水岸同治,提升游客亲水体验感,再现扬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古城聚焦“扬州特质、古今辉映、青春友好”目标,让老街小巷有看头、有玩头、有乐头,老街“焕”青春,游客沉浸在诗词里的“扬州慢”。
“小巷虽狭不碍人,来往行人礼三分,卖菜的慢语轻声,卖菜的如拨琴筝……”正如《扬州小巷》所唱,古城风韵与市井生活在这里完美融合,古城“烟火气”与“文明风”美美与共。
通讯员 杨榕 刘皓 实习生 吴宵墨 记者 胡俭 余佳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