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平台_28年前《相声研究》在扬面世 扬州为何听不到本土相声?

首期《相声研究》。王鑫 摄

通讯员 陈坚 记者 王鑫

近日,德云社相声专场在运河大剧院上演,让众多扬州观众尽情享受了一场相声大餐。扬州曲艺,主要以评话、弹词、清曲为主,看上去并没有相声一席之地。其实,有一份创刊于1995年,名为《相声研究》的刊物,至今已经发行55期了,在全国相声爱好者中颇有影响,首期《相声研究》就是在扬州面世的,当时还邀请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题写了刊头。

首期《相声研究》在扬面世  马季题写刊头

花都汇的“吾城记”城市记忆馆收藏有一批关于扬州相声的史料。此批史料中,就有创办于1995年的《相声研究》。

《相声研究》主办方为“扬州曲艺之友社”,主编黄德和,1995年第一期(总第一期)出版日期为1995年6月,是创刊号,目录分为“发刊词”“骨鲠在喉”“基础论坛”“一家之言”“相声文摘”等。

在创刊号底稿中,有王乐贫的《1995年春节晚会节目——〈最差先生〉是相声吗?》、仇索的《“相声TV”之我见》、张进曲的《相声的三个基本要素——由一段不招笑相声所想到的》等。正式出版时添加了“信息之窗”,朱祥生所撰的《相声名家祝贺扬州曲艺之友社成立》。在创刊号首页下端有社址“扬州湾子街159号”等讯息。

得知扬州曲艺之友社于1995年4月15日在扬州宣告成立,相声名家马三立、马季、李文华、夏雨田、姜宝林等发来贺函贺电。由此可见,扬州曲艺之友社成立影响力颇大。

主编黄德和撰写了“发刊词”,他在手稿中说:“本刊的问世自然离不开热心人的支持和帮助,著名相声艺术家、我社名誉顾问马季先生为本刊题写了刊头,在此我们谨向马季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记者看见,相声大师马季题写的“相声研究”四个字遒劲有力。

回忆当年创刊过程   如今已55期

如今,黄德和已经退休并在北京定居。他是兴化人,从小就喜欢相声艺术。后来到了扬州工作,发现扬州也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黄德和喜欢写文章,但他发现,自己写的关于相声的探讨或批评文章很难发表,于是就萌生了创办刊物的念头。

后来,因工作调动,黄德和前往北京,但《相声研究》一直在持续发行中,基本上一年两次,今年刚发行了第55期。从组稿到定稿,到发行到邮寄,基本上都是黄德和一人完成,他平时一直关注相声乃至曲艺动态,不断思考和撰写这方面文章。《相声研究》每期都会发往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宣传部、文联和曲协,以及国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等地的相声界人士。

扬州有人说相声吗?南北方语言土壤不同

扬州为什么很难听到本土相声呢?黄德和分析,这和南北方语言土壤有关。北方方言爽快利索,更适合说相声,而南方方言绵软可亲,适合其他曲种。此外,南北方人对于幽默的理解差异,同样的段子,或许北方人觉得很可笑,但南方人觉得不可笑。所以说,虽说南方也有相声,但是不如北方相声兴旺发达。

扬州评话演员祝乐,曾经学过相声,如今经常表演扬州评话。他认为,相声艺术是短平快的艺术,一段相声可能包含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包袱,不断逗乐观众。而扬州评话,一部书能说几十天,主要是说内容。虽说扬州观众听书的习惯由来已久,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几十天连续听一部书的观众越来越少了,像相声这样的曲艺,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情感的释放,或许更有市场。在仁丰里举行的“芍药园子”小剧场演出中,既有扬州传统书目,也有外请的相声演员,两种曲艺形式都很受观众们追捧。

扬州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说,现在扬州曲艺研究所几位年轻演员,也在向北方曲艺学习,也能创作表演一些相声节目,这代表着新时代曲艺融合发展的趋势。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