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代理_农家豆腐浸乡愁 扬州这对夫妻“守艺”20多年

赵仁月在划豆腐块

制作的手工豆腐皮

泡好的黄豆

制作的老百叶

制作的茶干

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眼下正值年关,扬州街头巷尾的年味越来越浓。位于扬州西北郊的杨寿镇宏月豆腐坊内,今年58岁的梅峰正和妻子赵仁月忙着制作传统卤水豆腐,热气腾腾间,豆腐独有的豆香味儿扑鼻而来。

“今年春节过得早,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了,店里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梅峰说,豆腐作为饭桌上的家常美食,也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年货必备品。他和妻子坚守豆腐传统制作工艺已有20多年,一块块豆腐不仅见证了他们夫妻二人的打拼时光,也凝聚着乡里乡亲对“老底子”豆腐味的喜欢和认可。

这个夫妻豆腐坊

坚守传统做法20多年

“我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后面做豆腐了,以前豆浆还是用那种传统的石磨磨出来的。”聊起梅家与豆腐结下的不解之缘,梅峰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儿时的记忆里,满是豆腐味,“当时父亲在村里做了大半辈子的卤水豆腐,凭借好手艺,十里八乡的村民很多都是我们家的常客。我从小在一旁打下手,对豆腐的制作技艺熟记于心。”

26岁那年,梅峰结婚成家,考虑了许久,他决定接过父亲的衣钵,和妻子开一家传承旧手艺的豆腐坊,“名字还是从妻子名字里选的,叫宏月,希望豆腐坊月月红红火火。”

梅峰说,当时杨寿镇上有好几家生产手工豆腐的家庭作坊,随着工业发展,机械化豆腐生产线出现,很多传统手工豆腐坊被迫关门。“现在镇上坚守豆腐祖传手艺的,就只有我们一家,毕竟这是个苦活慢活。”

近十道操作工艺

留住记忆里的杨寿味道

走进宏月豆腐坊,烟气缭绕中,桌子上冒着热气的一板板豆腐、墙角挂着的一张张豆腐皮,正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豆香,令人恍惚一下子像是穿越回了儿时。

“用老手艺做出来的豆腐,醇香嫩滑,有着小时候的那种味道。”梅峰说,一块豆腐的诞生需要经过选豆、泡豆、磨碎、晃包、煮浆、点卤、入豆盘、压盘、打刀到做出豆腐块等近十道传统的操作工艺,“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不然豆腐就不结实,容易碎,口感也不好。”

做豆腐20多年来,梅峰和妻子勤勤恳恳,每天起早贪黑,认真做好豆腐的每道工序。“冬天豆子要提前在水中浸泡8个多小时,豆子磨出豆浆后,要在锅中静煮半小时,出锅的熟浆静置一会,下卤凝结,再用纱布包裹成形,铺上木板,压上石块后,经过3小时的挤压,一板豆腐就成形了。”梅峰介绍道,从黄豆变成豆腐,一套工艺至少要12个小时,自己和妻子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忙活了,做好的豆腐除了供应周围的邻居、菜场,还有当地的学校、超市等,“一个月至少要用到三千斤黄豆。”

老手艺飘出新年味

一天能卖1000多斤豆腐

除了传统卤水豆腐,梅峰和妻子的宏月豆腐坊还制作豆腐皮、豆干、臭干、茶干、百叶、豆腐圆等各类豆制品,每一种都是当地百姓的心头爱。

说起宏月豆腐坊的豆制品,杨寿镇的村民竖起大拇指夸个不停,“他们家的豆腐香味十足,吃起来口感特别好,用来烧菜炖汤,怎么煮都不会散,我们一直买他们家的,每年过年前,都要买好多斤备着。”

好豆腐名声在外,不少扬州市区的顾客专门来买上几十块带回去,让家人朋友都尝尝传统豆腐味。“有时还有外地游客特意过来,实地看看手工豆腐坊,再买些豆腐等豆制品带回去。”梅峰说,马上就要过年了,店里提前开启了超忙模式,“一天能卖30多板豆腐,一板豆腐有40斤左右,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忙得开心。”

“听过‘人生三大苦,打铁晒盐磨豆腐’吧?做豆腐确实很累人,天天连轴转,但我们会坚持把这传统手艺做下去。”让更多的人吃到记忆中的舌尖美味,这是梅峰和妻子继续下去的动力,也是他们新一年的追求。       记者 史盼盼 文/图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