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平台_情定扬州比翼双飞 一对 “杂技夫妻”de别样人生

单人表演时,她柔若无骨,软如无形,将身体折叠成不可思议的形状,从容展示各种高难度动作,令人赞叹惊艳;他用双手握住铁杆,身体平行于地面,双脚在空中上演“太空漫步”,充满了张力与美感;双人表演时,他们行云流水的空中动作配合唯美默契的双人舞蹈,似鸟儿在空中飞翔,如精灵在林中穿梭,展现出了柔与力、技与艺的完美结合。他们,便是扎根扬州的“空中舞者”、杂技演员夫妇董中昆、王维麟。近日,记者走近这对“杂技夫妻”,倾听他们舞台背后的故事。

演出照。受访者供图

初识

自小相识,苦练技艺

27岁的河南姑娘王维麟,出生于杂技世家,10岁不到便开始练习柔术。经历了多年苦练后,学成的她先后赴美国、德国、法国、土耳其等国,让更多海外人士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她的柔术除了柔和美,还混合了杂技的技巧。同时,她也是全国“顶火”柔术第一人。

不同于从小便与杂技表演同伴而行的王维麟,35岁的河南小伙董中昆属于“半路出家”。小时候的他身体瘦弱,为了强身健体,10岁那年父母将他送去学武术,几年后,他接触到了杂技表演,被其特有的魅力所吸引,遂下决心好好学习杂技,成为了一名杂技演员,先后登上春晚总动员、央视黄金100秒等栏目的舞台。

虽然两人曾在同一杂技团里练习,但每日繁重的练习让人无暇他顾,那时候,他们的关系只能算是“点头之交”。如今的他们已喜结连理,定居扬州,成为了业内广受好评的“杂技夫妻”,为扬州观众送上了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本该平行的人生轨迹,为何会在扬州有了相交?两人笑着说,这是扬州这座城市给他们带来的缘分。

结缘

朝夕相处,情定扬州

2013年,董中昆随杂技团来到扬州,在扬州瘦西湖参与“春江花月夜”的驻场演出。定期的演出让董中昆得以停下脚步,暂时留在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不久后,王维麟也受哥哥邀请来到扬州,共同参与演出。两人一个擅长柔术,一个主攻力量与平衡,很快就成为了搭档。刚开始搭档时,两个年轻人常会因为训练中的小事产生摩擦,吵架是家常便饭。几乎每次都是董中坤先低头:“她一个小姑娘,我得让着。”朝夕相处,让这对年轻人的心越走越近,互生情愫。终于,在瘦西湖美景的见证下,董中昆鼓起勇气表白,王维麟含羞点头,有情人终成眷属。

几年后,两人携手告别“春江花月夜”,走向更多的舞台。大型演出、社区节目、婚庆表演、酒吧炫技……无论舞台大小,夫妻俩都会以最饱满的姿态亮相,用默契的配合、精彩绝伦的表演,赢来观众们的阵阵惊呼及掌声。就这样,两人渐渐在圈内“小有名气”,拥有了一群稳定的客户。10年间,杂技团的其他人几乎都已离开扬州,或是回到老家,或是去其他城市闯荡。董中昆和王维麟却坚定地选择留下,几年前还用多年积蓄在扬州购置了属于自己的小家。“扬州这个城市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扬州这么美,人情味这么足,我们有什么理由离开呢!”说着,两人相视一笑。

背后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前不久,一对杂技夫妻在表演“空中飞人”时发生意外。相比其他人,董中昆夫妻看到新闻后内心受到的震撼显然更深。“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在练习空中杂技时一定曾经摔过跤,但扭伤撞伤有,摔跤却一次都没有,也不敢有。”王维麟说,在表演空中杂技时,为了演出效果及动作需要,演员们几乎不会在身上做保护措施,一点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意外,这也就要求他们表演时做到“零失误”。

“扎实的功底是不可少的,而功底需要时间打磨。”王维麟说,尽管已经27岁了,可她至今能回想起10岁出头时,自己苦练倒立、腿功时的泪水。“柔术对身体柔韧度要求极高,有时候甚至会用绳子固定住叉腿的动作,半个小时下来,已经感觉不到疼了,只有麻,连路都走不了。”她说。时至今日,为了保持身体的柔软度和爆发力,即使没有演出,夫妻俩也会坚持每天抽出数小时时间练习基本功,时刻将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

除了十余年艰苦训练打下的扎实功底,而夫妻之间多年来培养出的默契,平日里的勤学苦练也是保证“零失误”的关键。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节目从构思到最终呈现到观众眼前,一定是经过千百次的预先排练的。“到台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会紧张、会忘记动作,所以一定要反复练习、磨合,最终形成肌肉记忆。”王维麟说,她刚刚开始登台表演时就曾有一次因为过于紧张大脑一片空白,愣是凭着肌肉记忆演完了全程。

“365天,天天练习,一天都不敢懈怠,这不仅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王维麟说。

为了一方舞台,两人不畏艰险,也不知疲倦。为了节省时间,夫妻俩练成了快速进食的“绝技”: 只需几分钟,便能吃完一顿正餐。最多时,夫妻俩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子,表演到凌晨也是家常便饭。即使是在领结婚证那天,两人也是在结束一场表演后,在民政局关门的最后半小时内赶到,匆匆办理完手续的。

期待

为留在舞台,不敢要孩子

对于未来,夫妻俩说,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期待”。练杂技吃的是典型的“青春饭”,随着年纪的增长,演员们因表演累积下的伤病越来越多,体能也有所下降,许多高难度的动作无法完成。30多岁的董中昆如今已经算是“高龄演员”了。“和我同期的那些演员们几乎都已经离开了台前,有些转到了幕后,有些离开了杂技行业。”董中昆说,他们夫妻俩之所以还在坚持,一方面是热爱这方舞台,一方面也是出于现实的无奈,“我们不敢停下来,从小练杂技,离开这行,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为了能在舞台上站得更久,夫妻俩至今没有将生儿育女提上日程。“一天不练,腰身就可能没那么软了,从怀孕到生子,至少要花费一年多时间,这一中断,很有可能就永远告别舞台了。”王维麟说,自己今年28岁,至少在30岁之前不会考虑生育。比她大7岁的董中昆,虽然时常被长辈们“催生”,但他选择尊重妻子的决定,“麟麟暂时还不想离开杂技表演舞台,那我就陪着她继续走下去。”

两人也曾经想过,等以后有了孩子,要不要也练杂技,将这个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两人思来想去,得出的答案是“可能不会”。“其实这几年,愿意让孩子学这一行的家长也越来越少了,很多杂技团都面临着生源短缺的问题。”王维麟说,杂技这门艺术代代相传,每一个成功的演员背后都是无数的汗水与泪水,“吃苦”是一定的,她更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出生在杂技世家的她,也有着几分挣扎,“要是连我们这些出生在杂技世家的演员都不愿让孩子练杂技了,那这门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技艺,会不会有一天就消失了呢?”

记者 赵雅琼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