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当家主力”,“科技镇长”是地方聚才引智的“外援天团”。扬州在全省率先创设“科技镇长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团室共建”工作机制,组织部门、工会系统当“红娘”,3年来,牵手“团室联姻”从20家拓展到60多家,完成近400项科技创新项目,助推60多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坚持党建、工建和“产改”一体化推进,“团室共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使劳模工作室日渐成为落实推进“产改”工作的“试验田”、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研”值担当,为“劳模工作室”植入“新引擎”
9月1日,在扬州市科技镇长团工作推进会上,第十六批科技镇长团轮岗“焕新”,108名成员整组“点验”,新一批科技镇长团带着产学研合作项目与劳模创新工作室签约“联姻”,资源同“享”、技术同“攻”、人才同“培”,为“劳模工作室”植入“新引擎”。
早从2020年8月开始,扬州在全省率先创设“科技镇长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团室共建”工作机制,面向全市遴选首批20家“团室共建”作示范。“科技镇长团”成员多为教授、博士,他们身后,是一门学科、一座学院、一所甚至几所大学,是丰富而深厚的创新资源。
“科技镇长团”融入劳模创新工作室,将硬核的“研”值担当,迅速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催化剂”。扬力集团通过“团室共建”,7000吨直线七轴连续模式自动化冲压线获批扬州“绿扬金凤”计划,5000吨乘用车覆盖件全自动柔性冲压生产线获批江苏省首台套产品,极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孟德彪,是第十四、十五批科技镇长团邗江团团员,也是扬力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顾问,两年来,为扬力集团引进了一个由10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智囊团”,完成各类科技创新项目13项,解决技术难题30多项。
“团室共建”精准匹配,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扬州全市“团室共建”机制已拓展到60多家,共吸纳700余名各级劳模和技术工人为工作室成员,征集企业高质量人才技术需求400多项,举办各类对接活动30多场,帮助劳模创新工作室所在的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近20名,开展各类培训活动4000人次以上,完成近400项科技创新项目,助推60多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智”汇强链, 科创“合伙人”激活“链式发展”
随着年产300万吨PTA项目开工,仪征化纤公司拉开了43年建厂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装置建设序幕。围绕打造中国石化芳烃下游产业链示范基地和特种纤维研发生产基地的宏伟蓝图,仪化公司18个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各展其长,向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织造专业、南京大学化工催化专业的科技镇长团成员抛来“橄榄枝”,将“团室”资源“小循环”融入企业“智”汇强链的“大循环”。
两年来,仪化科创团队“合伙人”联手攻克“卡脖子”难题,开展创新攻关411项,完成354项;开展联合攻关、揭榜挂帅72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曹飞、顾连岗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中国石化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是扬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扬州通过建立“研发+试制+产业+资本”的“四位一体”应用创新体系,将背靠高校院所的科技镇长团与产改重要阵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有机结合;同时,发布《全市科技镇长团与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共建实施方案》并给予政策支持。
“在助推强链补链延链、深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希望科技镇长团调动高校、企业两个积极性,助推企业精心引进和培育一批契合扬州发展需求、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创新项目,助力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由“智”变“金”,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9月14日,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聚焦6大主导产业集群和13条新兴产业链,统筹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各项措施;9月15日,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宝应县先进制造业“三高一品”专场对接会上,10家科技型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研成果由“智”变“金”。扬州经开区科技镇长团先后招引王立军、都有为两个院士团队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落户。去年以来,王立军院士项目累计申请专利30项,列入全国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的激光雷达项目取得突破;都有为院士项目去年5月正式投产,领创的复合磁性材料开发、多维磁性器件设计全国唯一,为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埋下“伏笔”。
扬州目前已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215家,成为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科技镇长团成员分别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找到了自己专业的兴奋点,形成了“科研有方向、攻关有课题、投入有保障、转化有基地”的鲜明特点。
扬州各地出台一系列奖励机制,推进“团室共建”招才引智,推动科技成果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落地转化。邗江区总工会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最高给予30万元的资助,对劳模创新工作室与专家团队孵化项目,优先纳入“邗江区人才股权投资激励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最高给予400万元投入。
“团室共建”围绕发展所需、基层所急、企业所难,不断深化科技、产业、人才交流合作,努力在助攻“卡脖子”技术攻关、助推强链补链延链、深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通讯员 高云 记者 胡俭 刘峰生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