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关于扬州首条“海绵大道”——曙光路的报道,引发了读者对“海绵大道”的关注。扬子江南路是我市去年上半年才新改建完工的一条“海绵大道”。其与曙光路有何不同?有哪些特色和亮点?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绿色技术?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探访。
这段扬子江南路也是“海绵大道”。张孔生 摄
现场
道路两侧蓄水长沟生机盎然
扬子江路作为主城区与港区的贯穿通道,是扬州最早建设的迎宾大道,也是中心城区“七纵”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扬州主城区域的对外交通功能。沿扬子江路行驶,你会发现一段截然不同的道路——扬子江南路华扬路至吴州路段。在改造提升时,这段路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于道路两侧增添了两条生态蓄水长沟。
记者昨天在现场探访时看到,在扬子江南路慢车道东西两侧,设有两条用草皮铺设的长沟,沟内布设了鹅卵石,芦花盛开、随风摇曳。虽已至秋季,整个蓄水长沟依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而每隔一段距离,便会出现一块留有出水孔的路牙,出水孔对着水沟的一侧,还建有小的出水坡道。大雨时,路面上的雨水可以顺着出水孔流入旁边的小沟,减少路面积水。
这一“海绵大道”与曙光路的设置并不相同。曙光路是将蓄水长沟布设在高出地面的机动车隔离绿岛上,而这段扬子江南路的蓄水长沟则建设在道路两侧,低于路面。“虽是两种不同方式,但却异曲同工。这两条用草皮铺设的长沟,也是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生态蓄水长沟。”城建专家介绍,所谓海绵道路,就是道路像海绵一样可以将地面积水迅速吸收,其一般具有“蓄”(可蓄水)、“渗”(水可渗透)、“净”(水能净化)、“滞”(能滞留雨水)、“用”(雨水再利用)、“排”(雨水最终可排出)六大功能。
这段扬子江南路,布设有鹅卵石的低洼地叫做旱溪,这是借鉴了枯山水的做法。下雨时,水流到旱溪,中间短时间就形成一条小溪流,起到蓄水作用。随后,水慢慢渗透到地下并净化、滞留,而水沟旁边就是绿地,可以用于给绿化灌溉。“‘海绵道路’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和科技相结合,是未来城市道路的发展方向。这段扬子江南路此番改造是一种全新探索。”
两条生态蓄水长沟既是隔离绿岛更可排水蓄水
背后
既是隔离绿岛更可排水蓄水
“这段扬子江南路曾是积水路段。扬子江南路(华扬路—古运河)改造提升工程,是2021年城市建设和环境提升重点工程项目,为的就是解决这段道路雨天积水问题。”城建专家说。
据介绍,扬子江南路(华扬路—古运河)改造提升工程在东西侧非机动车道内新建了管径600—1000毫米的雨水管道,增加雨水箅,新建出水口,同步对人行道进行翻建。改造提升后的地下雨水管网不仅增大增粗,还在下圩河位置新建一根直径2米的过路顶管,让地下管网一路通畅,排水能力大大增强。
“蓄水长沟还起到了隔离绿岛的作用。步行道被设置在绿化带内,加之蓄水长沟内也铺设了草坪,行人可在绿化带中一路前行,欣赏到优美风景的同时也保证了安全性。”城建专家介绍说,这种建设模式打破道路与绿化分离的格局,将人行道与两侧绿地巧妙连接,增大覆绿率,构建起线性绿道嵌合体,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道路的排水蓄水能力。 记者 张孔生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