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官网_戚玉彪创新叠石技法:只要运用得当 石头亦有生命

戚玉彪展示自己的叠石作品。 程宝军 仲冬兰 摄

今年57岁的戚玉彪,是瘦西湖街道堡城村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因企业改制而回乡。后来,戚玉彪开始跟随周永才、王老七等老一辈叠石大师学习“搬起了石头”。从此,他的命运开始与扬州传统园林造景行业紧密相连。30年间,他创新叠石技法,巧妙地将盆景技艺的“云片”手法用到叠石造景之中。

别具一格堆云片,灵心妙手叠佳山,戚玉彪在扬州叠石界书写着新故事。

堆叠创新

融入盆景技法形成独特风骨

“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无石不成园,石为园之魂……”叠石技艺在园林塑造中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戚玉彪是有心人,跟着师傅周永才、王老七做事时,他除了学习师傅们的叠石技巧,总在琢磨他们如此摆放的道理,思索如何才能更加和谐美观。每次干完活后,戚玉彪还会一遍遍地将师傅们的“一举一动”在脑海中复盘。

几年之后,戚玉彪告别师傅开始单飞。但是单飞就得拿出足够的实力和资本,不能只满足于所学知识。而石头千变万化,应该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实践出真知。每次施工时,戚玉彪总要将每一块石头,甚至具体到每一个角度在脑海中进行比较试放,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角度和摆法,才开始动手堆叠。

可假山并不是孤立的假山,它不仅需要考虑业主的要求、庭院内的构造物,还需要有相应的盆景与之配套。为此,负责假山盆景的师傅们没少跟他“交锋”。这也点醒了戚玉彪,如何让假山更好地与盆景搭配呢?他因此一次次地与盆景大师步瑞平等进行磋商探讨,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扬州盆景有两个独特的技巧:“一寸三弯”和“云片”,其中“云片”是形容枝片为云片状,从顶上看,形若伞盖、枝繁叶茂、苍翠欲滴,从侧面看则通透无比,也就是所谓的“疏漏跑马,密不透风”。戚玉彪在交流后,开始尝试在叠石技法中融入盆景技艺,创新采用云片式堆叠,飞出来再收进去,一片一片地前后错落开,从而形成独特风骨,颇有千层石的味道。

叠石造美

只要运用得当 石头亦有生命

采访戚玉彪时,会不断被电话打断,都是关于假山的事——有要建的、也有要修的。戚玉彪有一个十来人的叠石团队,扬州只要有园林的地方,无论大公园,还是小庭院,基本都有他们的足迹。

戚玉彪技术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这为他赢得了业内的认可。他介绍,近年来,市区盆景园、个园、瘦西湖景区内的扬派盆景博物馆、石壁流淙、小金山等处的假山维修及提升改造,他们基本都有参与其中,负责增补石头、搭配绿化等。随着扬州老百姓对居住品质的提升,各个别墅区也成为了团队的主战场,说起做过的小区,戚玉彪如数家珍。令他自豪的是,他们在河南参建的园博会扬州园、在省内无锡参建的省园博会等多个展园,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叠石带给我的最大乐趣,是用石头创造美。不同石头有不同的美,用石头造山造景,很有成就感。”戚玉彪说,他做的叠石作品中用石较多的是安徽天长胭脂山公园、西月城公园,两个公园各自用石都在千吨以上,“每一行有每一行的门道,选用哪一种石头完全靠在实践中摸索。一般春景多用白果峰石,夏景多用湖石,秋景多用黄石,冬景多用宣石,此外还有千层石、英德石等。只要构造得当,石头也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通讯员 吴欣 仇文峰 记者 程宝军 仲冬兰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