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古韵绵长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记忆,也寄托着浓浓乡愁,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优秀基因库。今年,住建部公布了最新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市高邮市临泽镇董潭村入选。目前,我市已先后有仪征新城镇蒲新村,高邮界首镇甓湖社区、高邮市临泽镇董潭村3个村庄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这3个村何以脱颖而出,赢得中国传统村落美名?近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董潭村。
高邮董潭村
一个村两度走上银幕
高邮董潭村位于临泽镇东南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三阳河在该村西侧穿过,村南边是六安河,因濒临沼泽、四面荡滩,一望草千里,因此得名“董”字,因河网密布、地处水荡而得名“潭”字,故庄名叫董潭村。
“苍茫漠漠董家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这首明代诗人黄琼的《采莲歌》描写的正是高邮水乡董潭村的美景。高邮董潭村坐落在高(邮)、宝(应)、兴(化)三县市交界处,宋代建庄,古朴典雅,人文景观奇特,生态旅游佳境,水乡特色浓厚,自然风景独好。由于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昔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有“高邮第一大村”的美誉。董潭村“八大景”的传说流传至今,即“凤凰名沟、扣马神桩、渔翁斜阳、古庙神钟、溪潭映月、君王赐金、奉真乱笔、芦洲飞雪”,尤以凤凰沟、扣马桩、普善庵流传甚广,每景都曾经有诗词描绘,有传说典故为凭,《董潭村史》里有详细介绍,《高邮州志》上也有相关记载。
该村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是高邮抗日民主政府诞生地,陈毅曾率领新四军隐蔽在万亩芦苇荡中同日军作战,粟裕也曾在董潭村运筹帷幄指挥苏中七战七捷。1943年5月,粟裕主持召开的高邮县政府第一届行政扩大会议就在董潭村一家公产大瓦房里召开。抗日和解放战争中,董潭村设过兵工厂和被服厂,成为战争供需品的生产基地,发生过诸如“董家潭战斗”等多场战役,是一座英雄村。
在革命战争年代,董潭村涌现出一大批群众英雄,有支前抬担架的,有为新四军做军鞋的,有掩护干部脱险的,有冒死侦察送情报的,有为前方送物资的。据《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红色临泽》等书中记载,董潭村在战争年代有文字记载的群众英雄多达32人。
新中国成立后,董潭村还两度走上银幕。一是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以“铁小伙”史善元为原型的战斗故事片《湖上的斗争》,一是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由扬剧《小陈庄风云》改编的故事片《夺印》。
浦新村。
仪征浦新村
曾有“江北小上海”美誉
十二圩五香茶干很多人都吃过,让人回味的茶干就出自仪征浦新村。该村坐落在古盐河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蒲新村所在地,原本是江中的沙洲。明末清初时,在旧港与黄泥港之间的江面,由于江流不断冲刷淤沙而逐步形成。清康熙年间,官府招标开垦芦洲,淮河、里下河一带遭受水灾的百姓纷纷来此筑圩安家。因而,蒲新村是一个人工筑圩筑起来的村落。这个村庄的房屋道路布局基本以水系为核心,沿着长江江堤、盐河两岸以及水塘河道周围排布,具有典型的古代南方以河流等水系为核心聚集的特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了明清盐运中心。
扬州因盐而盛、因盐而兴,盐商富集。盐业,对于扬州来说,有着特别的内涵和众多的历史和故事,对于浦新村来说,尤其为甚。
蒲新,其实只是村落的“小名”,它的大名则是闻名全国的“十二圩”,“淮盐总栈”的所在地。淮盐总栈之所以于1873年移设十二圩蒲新村,是因为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一带,地势开阔,水域宽阔,水流平缓,便于盐船停泊。另外,仪扬河与运河相通,易于疏浚,运盐驳船来往,十分便利。曾国藩曾来此,见蒲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遂选定在此建淮盐总栈,随后调来大批湘、淮军队,开始建栈。曾国藩还亲笔题写“东南利浦”四个大字悬挂于总栈大堂之上。
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犹如龙骨一般,与长江平行。街道共有九街十八巷,盐运鼎盛时期,居住着来自皖、赣、鄂、湘等省超过20万盐商和工人,繁华至极,曾经有“江北小上海”的美誉。
甓湖社区。孔生 摄
高邮甓湖社区
商贸繁盛的运河之村
高邮界首镇甓湖社区因位于高邮湖畔(又称甓社湖)而得名,又称盂陵,隶属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高邮市界首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位于运河要邑,历史遗存丰富。从春秋开凿邗沟、宋初建镇、元初设立驿站,甓湖社区始终为运河要邑、南北水陆要冲。
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甓湖社区逐步发展成为运河沿线的一个商贸重地。特别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商贸业取得长足发展。民国五年(1916)隶属高邮总商会商务分所建立,民国九年(1920)建立了独立商会。界首五香茶干是乾隆帝钦点的贡品,并先后荣获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金奖、江苏省食品展览会金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里商贸业的繁盛。
如今,甓湖社区仍有15条历史街巷保存着完整的形态和昔日的风貌,街区中众多老店、旧宅保存较好,风格依旧。甓湖社区建筑在风格上体现出兼收并蓄的特色,既有南方水乡的灵巧雅致,又有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汇聚了明清以来运河沿线商贸集镇的特色风貌,是传统商贸业与居住生活形态的集中反映。
华中雪枫大学旧址、护国寺、界首历史陈列馆、南大街、北大街、界首大码头、大清邮局等一个个历史建筑,依然在讲述着这个运河之村的历史和繁华。 通讯员 杨奕光 记者 张孔生
记者手记
传统村落 重现光彩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据了解,今年我省新增的46个中国传统村落呈现四大特点:有历史厚度,如宜兴市胥锦村,因春秋时期伍子胥带兵攻打越国时曾屯兵于此而得名;有文化深度,如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就以此村为研究对象;有感情温度,如泰州市姜堰区湖南村,游客们可以在被称为“会船之乡”的湖南村,乘摇橹船游溱湖、听船娘唱民歌、观捕鱼。
扬州3个“中国传统村落”,是扬州对传统村落加以保护的一个缩影。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扬州更多传统村落将重现光彩。 记者 张孔生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