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代理_弘扬先生精神,推动更多文学精品涌现

昨日,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颁奖仪式在扬州市音乐厅举行。当天,本报记者对来扬参加活动的部分嘉宾和获奖作者进行了采访,倾听他们对散文的创作心得、对扬州的独特感受以及对朱自清散文奖的文学评价。

扬州与文学是世交深交知交

——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

施战军

因为朱自清散文奖,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与扬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前五届评选中,施战军多次来扬州颁奖、采风,听涛于扬子江畔、大运河边,徜徉在古城巷陌触摸历史烟云,施战军对扬州的感受和领悟,自有独特心得。

身临颁奖仪式现场,施战军感慨连连:“雪后初霁,维扬如画;八方文魁,因缘聚合。享有专业高评和公众好感的朱自清散文奖评到了第六届,欣喜交杂着感念,进程满载着使命。”

施战军说,散文史与文明史相伴,散文是那么古老,又那么年轻。在朱自清散文奖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得遇《山海经》式的脑洞大开,可以对晤诸子言说式的寓理思辨,可以领略《史记》式的“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可以揣摩唐宋八大家式的应物感时,可以意会明清小品式的性灵慧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沉入其中、无从自为,犹如当年的朱自清精研《古诗十九首》,而并未误了他写《春》《绿》《背影》《匆匆》。

“厚植与新生的联结,就像古文与新作,朱自清与朱自清散文奖得主的关系,难以分解但总有分明,而扬州最有资质让这一话题落到实地。”施战军说,扬州是极富文化传承基因与发展动能的魅力之城。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安石泊船瓜洲,说明扬州与古代文学是世交。而扬州的现代之子之一、古典文学研究大家朱自清先生,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以现代散文和新诗的卓越成就,推进了汉语文学的创新性发展,说明扬州与现代文学是深交。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扬州与当代文学是知交,这体现于六届评选积累下来的接活中华文脉的文学现代化之旅,体现于所颁奖项中的作品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新时代文学丰富性的自信展示,体现于朱自清散文奖已经愈加丰满地写入了新时代扬州故事。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名著《经典常谈》的序中讲,“如果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施战军表示,作为组织评奖的学术支持单位,《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江苏省作协是认真的严谨的,是责任心和获得感、忐忑与欣慰的共担者,“评奖颁奖做的是精品选送、经典摆渡的大事体。由此如能引来更多的接船者、读书人,我们也就不枉划船的心力和续航的情愿了。”

“扬州有非同一般的见识与情怀,经历过足够的重要物事,便积淀下丰厚的平和涵容,因而隆重的仪式中就有家常的亲切美意。”言及于此,施战军情真意切,“此时此刻,心声掌声呼应着文学大运河的桨声,心花鲜花共鸣于散文扬子江的浪花。感谢评委,祝福大美扬州,祝贺获奖作家。” (记者 王鹏 王璐)

让运河流淌进文学创作中

——访《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徐则臣

徐则臣

“朱自清散文奖能连续举办六届,已经说明了它的影响力。而且这个奖与扬州和朱自清先生产生了联系,也体现了它的生命力。”12月16日,《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徐则臣作为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的颁奖嘉宾来到扬州参加活动。

《人民文学》杂志社与扬州合作举办朱自清散文奖,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徐则臣谈到,《人民文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立的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在中国文学、当代文学中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力。而扬州,是天然的具有文学性的城市。作为扬州人的朱自清先生,人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扬州度过的,他跟扬州的关系,也让扬州的文学性和重要性更加多元化。

徐则臣表示,参加了多次朱自清散文奖的活动,已经来了四五次扬州,每一次来都有新的感受。“距离我第一次来扬州已经过去了近30年,现在每次来扬州,都会回想起我年轻时来扬州的感受。通过现在对扬州的认识去印证当年对扬州的印象,从中感受到扬州的变化。可以说扬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个人成长的一个参照。”

徐则臣创作的运河长篇小说《北上》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对于他来讲,“运河”是他文学创作的生命线。“扬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运河城市,我的小说里面也触及了关于扬州的场景和故事。让运河流淌进文学创作中,不仅仅是因为我和这条河流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还因为这个河流本身非常重要。运河值得写、有的写,这是我写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底气和动力。通过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我对运河的概念越来越丰富,也对这条河流越来越好奇。”徐则臣感慨。

对扬州、对朱自清、对文学以及运河,徐则臣都有很深的感情。“朱自清出生在我的老家,也就是江苏东海,跟我算某个意义上的老乡。当然,这种老乡不是狭隘的老乡概念,而是说感觉到我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某种文化血缘的关系,与生俱来的一种亲情。”

“我想,随着朱自清散文奖这项奖项一直办下去,评出一部部重要的散文作品,推出一位位重要的散文作家,不仅是给《人民文学》和扬州增加文学的厚重性,也是对朱自清先生文学精神的最好颂扬。”徐则臣表示,尽力将朱自清散文奖办好,是让大家认识朱自清、认识扬州的一个重要线索。(徐蓉)


先生的散文是范本,为人是榜样

——访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家南帆


南帆

“朱自清在文学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特别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先生的散文很多名篇佳作选入了课本,大家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学习。另一方面,先生也是文学研究的大家,他的学术论文我现在也经常研读,非常敬重先生的为文为人。”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家南帆说,自己平常在研究机构工作,写的大多是研究性文章,但散文写作给他带来了莫大的乐趣,“能够获得朱自清散文奖,深感荣幸”。

在南帆看来,散文是一个特殊体裁。“我们常说散文门槛低、易学难精。区别于诗歌、小说等体裁,散文看似文体规则少、创造空间大,所谓天马行空、行云流水,但是水往哪里流?这是很费神的一个问题。”南帆说,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范本,先生的为人是我们的榜样。

南帆凭借其作品《村庄笔记》获颁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的杰出作家奖,《村庄笔记》是南帆往返城市与乡村之间留下的一些感想。“城市文明、农业文明二者交汇,给我留下了很多的震撼与思考,也有困惑,在这本书中都有收集。”南帆表示,散文写作能够更自如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感想,能更深刻地与日常生活融汇在一起。散文既可以容纳诗情,也可以表达情绪;既可以展开历史想象,也可以展示哲学思考。

“在我的印象中,扬州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城市,有着众多历史文物、遗迹、传说,文化底蕴深厚。”南帆回忆,上次来扬州已是六七年前,扬州的美不只是烟花三月的春风十里路,扬州的冬日也别有一番风味。(记者 王璐)

好东西是下笨功夫做出来的

——访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家夏坚勇

夏坚勇

从1973年在《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发表处女作算起,今年是夏坚勇创作50周年。小说、戏剧、文化散文、历史大散文,夏坚勇的笔下,抒发着人生的感悟、社会的思考,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

夏坚勇,江苏海安人,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有小说、话剧、散文等多种。凭借作品集《庆历四年秋》,他荣获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优秀作家奖。

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在夏坚勇的创作生涯中,也曾获得过不少以名人命名的文学奖项。“但对朱自清散文奖我特别在乎。”夏坚勇说,先生的散文是深情文雅的,先生的为人又是风骨嶙峋的,这些都是散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当今文坛尤需如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由衷地为获得这一以朱自清先生之名命名、高扬着诗意和担当精神的文学奖而自豪。”夏坚勇说。

“我走上写作之路的动因,就是三个词:谋生、虚荣、表达。”谋生,是指更好地生存,虚荣是作家带给自己一种荣誉感,表达是情感的抒发和自己对人、社会以及未来的一些思考。“你看,我最初从事文学的目的并不高尚。”夏坚勇坦诚相告,在文学之路行走至今,前两个早已渐渐淡薄,情感的表达却越来越浓烈。

“有人说我得了很多奖,文学成就不错,其实,我从来不是有才华的人。”夏坚勇已年逾七旬,至今所有的作品都是在稿纸上手写而出,一遍一遍查资料、买书籍、做笔记,经过数月甚至几年的准备,落笔时一挥而就,稿纸上几无修改痕迹,“好东西是下笨功夫做出来的,对我来说,这个笨功夫就是指耐心、认真和细腻的情感。”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我的建议是在创作中不要怕花功夫,下了功夫总会有回报。”夏坚勇说。(记者 王鹏 王璐)

扬州是被诗人铭刻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城市

——访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家陈福民

陈福民

在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上,作家陈福民凭借作品《北纬四十度》获得优秀作家奖。这部作品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经,以北纬四十度为纬,以行走和凝思绘制出一幅探究民族文化精神的“千里江山图”。

陈福民感慨地说,朱自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先生的特点,就是自然、朴实、民主、亲和,他的这种作风恰恰是中国从古典进入现代应该保持的一种优秀品质。朱自清又是有骨气的,两种品质完美呈现在朱自清先生一个人身上。他优雅,看上去柔弱平和,但是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风骨是坚定卓然的。“朱自清先生对于文学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在当下学习朱自清先生,是学习他文字的自然、性格的坚韧,这些都是中国当代文学所特别需要的。”陈福民说。

陈福民说,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看上去没有规则,但是深耕于文学规律和世道人心之中。当下散文是最可以将中国社会的每个人的艰辛、快乐、苦恼,也就是每个人的真实情感都能表达出来的文体,散文在面对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刻,拥有更多的自由,散文特别适合和这个时代共同成长。

扬州是一座很了不起的城市,每个中国人对于扬州都是耳熟能详的,比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十年一觉扬州梦”等,扬州是被诗人铭刻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城市。更重要的,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从中世纪以后,扬州就和西安、洛阳等城市齐名,唐代更是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相结合的典范城市。扬州的城市功能在今天,因为文学的加持,更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记者 林倩雯 王鑫)

期待用文字抒写扬州非遗魅力

——访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家苏沧桑

苏沧桑

苏沧桑,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出版散文集《纸上》《遇见树》等多部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琦君散文奖等诸多文学奖项。此次,她以作品集《纸上》荣获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的优秀作家奖。

“有幸我的散文集《纸上》能够获得朱自清散文奖,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惊喜,它无疑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奖项。”苏沧桑说,自己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的这个奖,“所以,我觉得它是特别公正的。”

在苏沧桑看来,这个奖项是《人民文学》杂志社这一国家级刊物和扬州这样一座特别有人文气息的城市相互拥抱的产物。“我觉得朱自清散文奖在我心目中就是中国散文的最高奖。”苏沧桑说,此次来到扬州,虽然气温骤降,但仍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温暖,“这奖项给予了我这样一名真诚的写作者极大的鼓励,我觉得是一个特别温暖的拥抱。”

同样让人感到温暖的,还有苏沧桑的文字。在她的散文集《纸上》中收录了7篇纪实散文,记录的是7个非遗门类,7个传统手艺人群体。

“我小时候就特别熟悉的养蚕、养蜂、草台戏班,还有古法造纸、古法酿酒等项目,那些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手艺行当正在慢慢离我们远去,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珍贵的部分。”苏沧桑说,她怀着敬畏心、好奇心,以及害怕失传的担心,用了几年时间,进行沉浸式体验,“我想把它们‘打捞’回来,通过我的文字呈现给更多的人,甚至后来人,希望他们能从那些文字里面‘触摸’到中华文明之河中那种特别丰盈的元气。”

“扬州是唐诗宋词里的扬州,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那个好地方,也是一个令人特别向往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并重的浪漫之城。”苏沧桑说,上次来扬州是匆匆路过,短暂一瞥却念念不忘。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座红色的剪影桥,灵感取自扬州剪纸非遗技艺,我觉得特别美。”苏沧桑说,这样一个有古典韵味的城市,一定会有众多珍贵的非遗项目,“期待未来用文字抒写扬州非遗魅力,用我的文字来呈现它们。”(记者 王璐)

这是我和扬州的集体创作

——访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家晏明

晏明

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首次设立了扬州籍优秀作家奖,获奖者是著名作家晏明。他的《扬州夜访录》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夜色下扬州的经典图景,让人心生无限向往。谈及这部作品,晏明说:“这是我和扬州的集体创作。”

晏明说,扬州是他出生成长的城市,自然有着极为丰厚的情感。自古以来,写扬州的人太多了,诗歌、散文等若璀璨繁星,如何写得新颖?他想到了“夜扬州”的角度。

扬州很美,夜扬州更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些诗句都是描写的夜扬州。于是,他会选择在宁静的月色下,踏上寻访扬州的路途。晏明说,扬州城的每条街巷,都是值得夜访的,每条小巷铺陈开来,都有无数的传奇。

“夜色下的扬州,安静,静谧,平和,质朴,行走其中,内心能够得到很大的安宁,同时笔下的文字,也会如同被月色晕染了一般流淌而出。《扬州夜访录》开始写了之后,后面更像是很多扬州人在集体创作一样。”晏明说,很多人都告诉他,扬州哪里的夜色很美,哪里的街巷值得一探,正是这样的关注,才促成晏明一夜夜走着、一篇篇写着,最终才有这部作品的诞生。

晏明记得,自己在高中时读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被先生的清丽文笔所折服,其中的一些美句至今还能背诵。相比较其他城市,朱自清对于扬州的文学贡献是巨大的,一句“我是扬州人”就把扬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升了一格,朱自清散文奖落户扬州,也是现代扬州文化人努力的结果。

晏明也成为了首位获得朱自清散文奖的扬州作家,他表示很惊喜。现在扬州有很多在散文写作上颇有成就的作家,此次获奖后,也将更加激励自己向其他作家学习。每一届朱自清散文奖都会邀请国内一流的散文家来扬州共襄盛举,这对于扬州当地的散文写作而言,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而这些散文家为扬州所写的文章,更是留给扬州的文学财富。(记者 王鑫)

本版摄影 庄文斌 司新利

责任编辑:进展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