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注册_从三条老街看扬州古城新生

虎年春节,东关街上游人如织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庄文斌 摄

提起扬州古城,不少外地游客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扬州不仅旅游景点美,古城也吸人眼球,很有味道。像老城区的东关街、彩衣街、仁丰里三条街道,不仅建筑是古色古香,也各具特色,各有各的味道……扬州古城何以会吸引外地游客的目光,他们有何亮点?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昨天进行了深入采访。

东关街

政府投资整治提升

闻名全国的4A级旅游景区

“到扬州不到东关街,不算来过扬州。”正月十三上灯,东关街大红灯笼高挂,人潮涌动……

早在10多年前,东关街还是一条默默无闻的老街。为保护好东关街,充分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政府投资整治提升,来保护利用好千年东关街。

2007年下半年,市名城公司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古城保护总体思路,坚持“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原则,全面实施了基础设施改造、沿街风貌整治、文保单位、名人故居保护整治和修缮等“双东”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工程,重点打造了李长乐故居、逸圃、街南书屋、冬荣园、壶园、武当行宫等“双东”历史街区的“一线十点”。

经过多年打造,东关街成功变身为免费的4A级旅游景区,不仅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全产业链旅游大景区,游客在欣赏古城老街风貌的同时,更体验着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的胜景。

目前,东关街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高达100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6亿多元,解决各类社会就业2500多人,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东关街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人居环境示范例奖”、“旅游购物诚信街区”和“老字号品牌集聚区”等荣誉,全国各地来人考察学习扬州古城保护和利用成功经验。

彩衣街

政府居民出资整治

小吃一条街名气越来越响

与东关街相连,彩衣街的保护利用采用的是“政府和居民共同出资,进行修缮,让居民自由经营”的模式,不仅调动了居民参与古城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整修一新的街道也吸引了商户的目光。

彩衣街的得名,源于过去街上林立的彩衣店铺。彩衣街东起国庆路,西至小秦淮河,长320米,由三街八巷组成,有彩衣街、天宁门街、北柳巷、弥陀巷、北讲经墩、南讲经墩、三条火巷、三条便道等,沿街建筑以清末民初风格为主,扬派门楼、飞檐亭、马头墙、清水砖墙等,构成了彩衣街沿线重要的景观特色。

2011年,扬州市古城办展开了老城区多条巷道的整治工作,彩衣街成为当年的重要整治项目之一。建设部门对道路实施整治,进行路面、地下管线改造,道路路面采用仿古小青砖与毛面花岗岩石板铺筑。随后,对沿街建筑进行了整修,建设了彩衣街街头小广场,恢复了文保单位杨宅对面的照壁,在彩衣苑小区入口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廊架与四角亭,廊架为木结构,以古建样式“卷棚顶”为设计元素,突出传统文化符号……

彩衣街通过整治,焕然一新,吸引了来自各地游客的目光,游人不断。经过几年发展,依托原有的基础,众多美食小吃店在这里落户,这里也形成了自身特色,成为扬州小吃一条街,全国各地的小吃在这里会聚,维扬菜肴和各式小吃让游客流连忘返。

仁丰里

“微更新 收储租”

这条老街流淌浓浓文化味

今年春节期间,仁丰里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的目光……在扬州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中,仁丰里通过“微更新,收储租,强文化”,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关街、彩衣街的古城保护利用的新模式。

仁丰里主干贯穿南北,10条支巷分列东西,呈现出鱼骨形状,是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一个遗存。2013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国家550万元的专项资金,加上扬州市1295万元配套资金,给仁丰里带来了保护利用的新机遇。

这笔钱该如何花?仁丰里街区采用了“微更新改造”方式,坚持“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重文旅、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在最大程度保留古街原貌的基础上,鼓励居民参与更新改造,自下而上,不破坏古城街巷肌理,不动迁原住民,保留还原了仁丰里的本来面貌。实施产权能置换就置换、不能置换就租用的方式,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来完成街区业态新布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几年间,越来越有味道的仁丰里吸引了众多的文艺爱好者走进来、留下来,一处处普通民居变身成为了非遗工作坊、民宿和文化空间。如今,近700米长的仁丰里,有超过40间闲置住宅实现了对外租赁,近三分之二已成为可视可见的文化空间。仁丰里已成为文化、文创、文博、文旅、文人一条街。

“从全国范围来看,扬州最近这几年发展迅速,古城保护也做得越来越好,古城的格局基本留住了。扬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经验越来越值得其他城市借鉴。”谈起扬州的古城保护利用,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这样说。

记者 张孔生 文/图

责任编辑:煜婕

共有 0 条评论

Top